□通讯员 余淼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上海成为了全国第一个对生活垃圾管理进行立法的城市。宝山路街道按照市、区两级党委、政府的要求,在党建引领下组织各居民区、各辖区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垃圾分类工作。 面对垃圾分类,基层社区面临着硬件设施改造、居民思想观念转变和社区治理模式创新等一系列挑战。为了助力推动社区垃圾分类工作,《宝山路社区晨报》在“小城大事”版面刊登垃圾分类自治案例,分享居民区和辖区单位的成功经验。在本期内容,读者将看到新汉兴“垃圾分类”沪语童谣,童谣内容贴合实际生活,内容接地气,朗朗上口。 日前,在青蓝国际的新汉兴居民区活动室内,一群“新汉兴娃娃”和他们的家长跟着党员志愿者周雅琴、孟久芳,一板一腔地学起了沪语童谣,“笃笃笃,笃垃圾;垃圾分好,笃出去……”。整首童谣以“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和行为准则”为主要内容,采用沪语方式教学。 新汉兴的“学说上海话”是妇女之家品牌项目,开展项目的最初宗旨是让新上海人不仅能用眼睛“看”上海,还能用耳朵来“听”上海,同时也让上海小囡受到地道的“上海闲话”熏陶。该项目以“青蓝国际妇女之家”为平台,邀请周雅琴、孟久芳两位党员志愿者,针对社区居民的热点议题,从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活动发扬社区正能量,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普及、推广“上海闲话”。 新汉兴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意识到,将垃圾分类知识和行为准则作为教学内容,借助“学说上海话”教学品牌项目平台进行推广,将对辖区居民产生积极的影响。正是这样的想法,促成了新汉兴居民区“垃圾分类知识和行为准则”与“学说上海话”培训的牵手。 山东大叔杜增贵的孙子正好到了学语言的阶段,看到居民区贴出的“学说上海话”培训公益广告后,就帮孙子报了名。杜大叔表示,他刚来上海时,在小区帮助了一对老年夫妇,人家对他说了一句“谢谢侬”,他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自从他和孙子上了“垃圾分类版上海闲话”培训课后,不仅能听懂简单的上海方言,还学到了不少垃圾分类知识,一举两得。 新汉兴居民区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垃圾分类知识变得通俗好记,也让“新汉兴娃娃”们的上海闲话说得更地道。当这些孩子在家里和小区里哼唱着垃圾分类沪语童谣时,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