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红色宝山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12月1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年宝山路

440
1924 年6月,因工作需要,毛泽东带着杨开慧和两个儿子离开三曾里,一家人迁往公共租界慕尔鸣路甲秀里。在这之后,三曾里的其他住户也陆续迁居他处。
441
中共三大后三曾里作为革命史迹的见证,历史意义极其深远。2007 年,“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在浙江北路118号建成,上海又增添了一处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442
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积极面向大中学校与社区开展广泛的合作共建,这里已成为广大青少年举行入队、入团、入党宣誓的地方。
443
2011 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为展现党的光辉历程,弘扬传承革命精神,原闸北区文化局联合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文物局在三曾里遗址西南侧的闸北第三中心小学内设置“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三曾里遗址”纪念标志以铭记这段历史。
444
2011 年6月25日,“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三曾里遗址”纪念标志正式对外开放,它向世人展示着历史上永恒的一页,铭记革命先辈在这里留下的光辉足迹。(完结)
445
1926年7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举行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扩大会议,讨论了北伐战争中党的组织路线,会议指出“上海是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的经济大本营,同时又是中国的第一个大产业区。上海应当成为全国反帝运动的中心。”
446
上海工人阶级在五卅运动后,举行了多次政治斗争和罢工运动,反帝、反封建意识逐渐成熟,这为之后的武装起义做好了思想上、政治上的准备。1926年5月,中共上海区委为纪念五卅运动一周年,组成了以罗亦农、贺昌、汪寿华为总指挥的五卅行动委员会。
447
1926年10月,浙江省省长夏超宣布脱离北洋军阀统治进军上海。10月19日,中共上海区委讨论了起义的具体计划,分四次行动分别占领制造局、闸北(现静安)、南市(现黄浦)、浦东,与资产阶级联合组建上海市政府。
448
10月22日,夏超部队兵败。10月23日上海区委却对此一无所知,仓促决定起义。次日凌晨,原定的起义信号——黄浦江上军舰的炮声迟迟未响,已集中待命的工人纠察队纷纷散去。

三曾里遗址

1923年7月,中共中央执行委员王荷波来到上海,为中共中央局寻找办公地点,他在公兴路与香山路口,找到了一处名叫三曾里的石库门楼房租了下来。不久,毛泽东和夫人杨开慧、蔡和森和夫人向警予、罗章龙等都住了进来。于是,小小的三曾里便成为了“红色静安”的肇兴之地。

党中央最高领导在三曾里以贯彻落实中共三大制定的方针为宗旨,制定了一系列推动国共合作、促进党的自身建设、加强国民革命运动等方针的中央文件30多份,也在党的理论刊物《向导》周刊上发表了理论文章200多篇。为贯彻党的三大制定的统一战线方针,党中央领导进行了积极的革命实践活动。在三曾里的一年多,毛泽东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努力之下,国共合作取得了重大成绩,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也得到了重大发展。

阅读历史记忆

北伐军攻占武汉以后,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上海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推翻军阀统治,配合北伐进军,先后于1926年10月、1927年2月和3月,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前两次起义由于准备不足等原因而失败。于是中共中央决定派周恩来去组织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为了让社区居民和青少年学生了解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历史,宝山路街道邀请了辖区内的学校学生,绘制了《阅读历史记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连环画,向社区居民阐述当年发生在宝山路地区的风云故事。希望广大学生和社区居民能牢记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同心共筑“中国梦”。

从第445幅连环画开始,将向大家呈现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光辉历程。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