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余淼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上海成为全国第一个对生活垃圾管理进行立法的城市。宝山路街道按照市、区两级党委、政府的要求,在党建引领下,组织各居民区、各辖区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垃圾分类工作。 面对垃圾分类,基层社区面临着从硬件设施改造、居民思想观念转变到社区治理模式创新等一系列挑战。为了助力推动社区垃圾分类工作,《宝山路社区晨报》在“小城大事”版面刊登垃圾分类自治案例,分享居民区和辖区单位的成功经验。在本期内容,读者将看到宝山社区“绿骑士”和“绿小子”志愿者团队的风采。 老当益壮有担当 骑行宣传为社区 9月,在宝山路街道开展的“可回收物回收处理十周年”回顾活动现场,两排穿着骑行服、戴着安全头盔的社区居民特别引人注目。他们是来自街道“绿骑士”志愿者服务队的成员们。活动进行到了一半,“绿骑士”志愿者团队便带着任务出发了。当天,“绿骑士”志愿者团队要在街道的4个居民区,与社区居民开展“解锁垃圾分类”互动游戏。 “绿骑士”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于2012年,最初源自街道一支由60至70岁、爱好骑行的居民所组成,如今骑行队的规模已有50人。他们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大街小巷,见证社区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也锻炼了身体。2017年,街道在进行垃圾分类宣传时,借助这支队伍灵活穿行社区、骑行范围广、热心公益的优势,赋予这支队伍“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推广”的任务,并正式取名“绿骑士”。 每个月“绿骑士”都会根据不同的任务,骑行于街道各个居民区,宣传推广垃圾分类。街头的五金店是“绿骑士”必到的“打卡点”。居民每有用坏了的旧灯管需要更换时,就到五金店买新灯管,将老灯管留在五金店里,久而久之五金店就成了旧灯管的集聚地。 旧灯管属于有害垃圾,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置将会危害环境。于是,每隔一段时间,“绿骑士”便会将这些沿街五金店挨个兜上一遍,用街道提供的小礼品换回店家收集的旧灯管,让它们得到妥善处理。 为了及时掌握各居民区垃圾分类宣传、分类设施配套以及分类纯净度等情况,“绿骑士”又承担起了巡查任务。根据部署,他们每月上下半月各骑行居民区一次,上半月负责“挑毛病”,将骑行中发现的问题用手机拍摄记录,并报送街道相关职能部门;下半月负责“回头看”,看这些“毛病”的整改情况。 垃圾分类从小抓 营造社区好氛围 在街道每月开展的可回收物集中兑换活动中,总能看到一群孩子的身影。他们就是“绿小子”志愿者团队。“绿小子”们张贴分类回收标贴、引导投放、搬运和登记,分工有序,驾轻就熟,展现了良好的素养。 “绿小子”志愿者团队的组建,源于“垃圾分类需要从娃娃抓起”和“重塑一代人垃圾投放观念”的理念。街道从推广生活垃圾分类的初始,便注重让辖区里的孩子参与其中。在垃圾分类的不同任务时期,“绿小子”志愿者团队承担了不同的工作任务要求。 在实行定时定点投放的入户宣传和意见征询阶段,“绿小子”们就跟随党员、楼组长、小区志愿者,组成了垃圾分类宣传团队,挨家挨户地进行上门宣传。居民们打开家门后,接过的是“绿小子”们送上的一张张宣传单和征询表。 让“绿小子”们成为入户宣传的主力军,既锻炼了他们的胆识,又有利于推进宣传工作。居民一看连孩子都懂得垃圾要分类,作为成年人就自然接受垃圾分类的理念。在居民区正式实施定时定点投放阶段,“绿小子”们利用周末和成人志愿者们一起值守在垃圾厢房前,把好每一道关。 另外,在“垃圾分类进校园”“小手牵大手”等各项垃圾分类主题活动中,都活跃着“绿小子”们忙碌的身影。 宝山路街道的这一“老”和一“小”,以他们独有的方式,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为营造绿色环保的生活环境不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