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佳逸 整理报道 静安有25处中共中央早期机关旧址,包括目前已经不复存在的旧址遗迹和正在建设的红色场馆,这些珍贵的历史影像图片展现了静安深厚的红色文化内涵,值得当代人铭记于心。7月16日上午,“红色印记——中共中央早期机关在静安(1921—1933)”暨新时代文明实践巡展首站启动仪式在宝山路街道举行,本次巡展首次完整地串联起了这25处红色遗迹与场馆,而宝山路街道作为本次巡展的第一站,辖区内有多处中共中央早期党和工人运动的重要活动场所,也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一方阵地。 活动上,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姜鸣作开幕致辞。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顾春源和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姜鸣共同按下手印,中共中央早期机关在静安(1921—1933)新时代文明实践巡展活动正式启动。巡展项目正式启动后,将于2020年7月16日至2021年1月27日期间,在全区14个街镇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分中心、实践站、实践点等各类阵地进行展出。 此外,静安在全区范围内组建招募了一支新时代文明实践红色文化宣讲志愿者队伍,为巡展活动提供志愿服务。区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林捷为首批宝山路街道宣讲志愿者授牌。 静安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智慧云平台是由静安区文明办、区融媒体中心联合东方网共同打造的线上新时代文明实践圈。该平台将全力服务于静安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全局,共同构建从“指尖”到“身边”文明实践新生态,推动形成文明实践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的新格局,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孙明丽,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明办主任马嘉槟,区地区办主任鲍晓丽共同按下启动键,见证了云平台的正式上线。 居民演绎“红色往事” 为了将历史文化中的红色记忆更直观、更生动地展现出来,宝山路街道倾心打造了红色宝山微剧场品牌。宝山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马建超、区文化和旅游局党委副书记周英共同为“红色宝山微剧场”LOGO揭牌,与会人员一同观看了情景微课《天亮了》的首演。 《天亮了》是“红色宝山微剧场”的第一堂情景微课,街道根据大量历史资料,寻找发生在宝山路街道辖区内的革命往事,最终创作了以《公理日报》的创办为主线脉络的剧本。当天上台的18位演员均为社区居民,街道从现有的社区文艺团队中选拔演员,绝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上台演绎情景微课,流畅的台词、饱满的情感,让人看了直呼“很有感染力”。 郭雪琴原是朗诵队的成员,这次参演《天亮了》,她感到这个题材太有意义了:“这是属于我们社区的历史,但现在的后辈都不太了解了,真是太遗憾了,我能站在舞台上演绎这个故事,是很荣幸的。” 舞台上有一位饰演小报童的小演员颇引人关注。在后台,记者了解到,她的奶奶也在台上,祖孙同台,是一段特别难得的经历。小演员的奶奶吴晔勋一直是社区里的文艺骨干,年轻时候也参加过戏剧方面的学习。排练前夕,主创们提及剧中还需要一个小演员时,吴晔勋提出:“让我孙女来试试吧!”孙女徐晨岚今年6岁,平时也爱唱唱跳跳,还在校外有一些舞台演出的经历。排练时,徐晨岚根据导演要求一遍遍地表演,毫不怯场,下了舞台,她说:“这段历史故事我很多同学都不知道呢,我以后有机会要演给他们看!” 巡展激发理想信念 7月16日至7月29日系宝山路街道巡展期间。其中商务印书馆为馆内巡展,时间为7月16日至22日。首展当天,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红色文化宣讲志愿者服务队为观展群众提供了讲解服务。宝山路街道的党员在看完巡展后纷纷表示:这是一次净化灵魂的红色教育,不仅情绪被感染、心灵被洗涤,理想信念也更加坚定,也更有效地激发了辖区干部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和担当。此外,中兴路地铁站站厅层在7月23日至29日也设有展览,搭乘地铁的市民纷纷驻足观展。据统计,本次巡展共接待团队学习参观69批,共计43591人次参观了巡展。 为有力提升红色印记巡展知晓度,增加宝山路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能级,街道还设置了“红色信念堂”“橙色志愿团”“蓝色修身营”三大板块,通过“寻史问迹 红色宝山”行走党课、线上红色连环画小程序、巡展感言征集、红色印记志愿宣讲团、“红色印记画出来”“红色印记随手拍”等精彩互动,为辖区居民提供特色化的红色巡展、精细化的文明实践修身服务,让红色遗址触手可及,红色故事直透人心,红色历史生动立体,从而有效提升“四史”学习教育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