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佳逸 三伏天,穿着防护服连续工作12小时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近日,记者电话采访了两位在浦东国际机场参与防疫的工作人员,来自宝山路街道的社工,邮电新村居委会的黄镇涛和存仁居委会的张佳敏。在机场,黄镇涛、张佳敏等工作人员穿上白色隔离服,戴着护目镜和手套口罩,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大白”。和海关、边检的“大白”不同,这些由16个区召集的“大白”们,专为防止新冠病毒境外输入而来。他们将境外抵沪旅客,按区归属,入境者先扫码填写个人信息后至各区点位进行纸质表格填写及集中隔离、居家隔离条件的认定,“大白”关照好注意事项后,再把他们送上大巴车。这些“大白”,是“外防输入”闭环式管理中的重要一环。 两位社工都是6月底先后增援浦东国际机场的,至今已有两个月。两个月来,黄镇涛瘦了11斤,张佳敏瘦了5斤,全都是忙的、累的、出汗出的。从做居委会的琐碎的群众工作变成到机场参与防疫工作,工作内容完全不同,黄镇涛和张佳敏都有点心理落差,但比这更难熬的是“生理落差”,做“大白”遇上三伏天,“太热”“头晕”“浑身全湿了”是两人工作中的常态。虽然是在机场工作的“大白”,但他们的工作不仅仅在机场,他们还需把入境者送上大巴,因为一天的机场大巴只有4班,还会根据航班表来做出微调,人等大巴,是常态。有一次,黄镇涛穿着防护服,在烈日下陪着入境者等了半个多小时,回到室内,他觉得头晕,汗出得停不下来,赶紧找了个地方休息了一下。 而每次在室外等完大巴,他都要换一身防护服,因为“身上太多汗了,我坐都坐不下去。”他们不仅要陪入境者等大巴,时常还要帮他们搬行李。张佳敏介绍道:“有些入境者是女孩子或老人,带了三四个行李箱,自己根本顾不过来,我们就需要帮他们搬到行李架上等等,那时候真的是汗如雨下,这体验太酸爽了!” 虽然有轮班有休息,但在机场连续工作两个月,确实对个人的意志和身体提出了挑战。君问归期未有期,截至发稿,两人都没有收到确切消息表示哪天结束机场工作。张佳敏说这段时间对老婆孩子十分亏欠,但当记者问,是否会向上级提出提前结束时,他毫不犹豫地说:“不会,我感谢街道给了锻炼的机会,既然出去了,就不仅仅是代表了我个人,而是代表了宝山路街道和静安区的形象,甚至是中国的形象,所以我不会提出要回来,一切服从上级部门的安排。” 说到“国家形象”,张佳敏又补充,因为一个入境者在抵达中国后,在机场第一时间往往接触到的就是那么两三个人,所以每个工作人员代表的都是国家。 黄镇涛也表示这点困难不算什么,“我们本来就是来服务的呀!”他还觉得,目前安排的休息时间是挺充分的,只要休息好,完全能胜任这些工作量。“白天工作12小时之后,能休息48小时,晚班工作12小时后,能休息24小时,以此类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