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红色宝山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01月0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年宝山路

宝山路上的红色星火

557
暨南大学百余年的发展史中历经三次停办五次搬迁,在风雨飘摇、社会动荡的环境下依然造就了许多极具社会影响力的优秀学子,如:无产阶级革命家江上青,国务院原副总理吴学谦、李岚清,著名侨领、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李光前等。
558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租界为日本军占领,暨南大学被迫搬到福建建阳。时隔五年后迁回上海时,由于真如校舍早已被日本侵略军焚毁,国民政府划拨新的校舍作为国立暨南大学校址。其中,文学院、法学院被设在了宝山路。
559
1946年12月29日,暨南大学抗议美军暴行委员会正式成立。在委员会的组织下于30日举行了全校罢课,校门内外到处是揭露和抗议美军暴行的标语和漫画。紧接着,暨大又派出十九组联络员前往市内各校联络,组织游行。
560
1947年5月18日,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暨南大学和其他高校的学生又联合开展“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三反运动”。学生队伍从暨大的宝山路校区出发,途经市区,最终连续突破了五道防线抵达外滩。暨南大学也因此被誉为“东南民主堡垒”。
561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6月,暨大被上海市军管会接管。8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发布军教字第一号命令,将暨南大学恢复为华侨高级学府,文、法、商及理学院分别并入复旦、交通等大学。暨南大学暂时停办。
562
2006年,百年国立暨南大学旧址的永久性纪念碑在上海宝山路584号落成,成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之一。它屹立在宝山路上,铭记着一代代“暨南人”在宝山路留下的热血青春与光辉足迹。暨南大学的红色基因也将在这里得以传承与发扬。
563
商务印书馆1897年创办于上海,创办人为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等。1901年,张元济投资商务印书馆,他提出“以辅助教育为己任”的目标,并与蔡元培共同拟定了编写教科书的计划。1903年10月,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564
1907年,商务印书馆总部新址在宝山路东宝兴路(今宝山路499弄社区内)落成,始用珂罗版印刷,成为了当时全国最大的出版印刷企业和重要文化教育事业单位,印刷出版了大量进步书籍、杂志。商务印书馆是新文化运动的前哨阵地,张元济、蔡元培、高梦旦、杜亚泉等聚集在这里,编辑启蒙教科书。
565
1912年,辛亥革命的烈火燃遍祖国大地。是年召开的全国教育临时会议,讨论了教育新学制的问题。商务印书馆及时出版了《共和国新教科书》。“五四”运动前夕,热心提倡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士如陈独秀、鲁迅、胡适等或到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或兼任馆外撰稿。
566
五卅运动爆发之后,商务印书馆第一时间进行了声援。旗下刊物《东方杂志》编印了《五卅事件临时增刊》,并刊登《公堂会审记录摘要》向国内外发行。
567
1925年至1927年“四一二”政变前,中共中央与全国各地党组织的联络地就设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内。
568
1927 年2 月15 日,中共中央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北伐军到达松江时,上海宣布总罢工。19日下午,商务印书馆工人全体开始罢工。

【商务印书馆】

宝山路街道有着丰富的红色历史遗存与精神财富,众多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所在地、中共早期中央局机关办公地点、“一·二八”淞沪抗战主战场之一……这些都是镌刻在宝山路街道的一个个光荣的勋章,这里的故事值得被不断挖掘、铭记与发扬。

为了让社区居民和青少年更了解宝山路的红色历史,加强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我们绘制了《宝山路上的红色星火》,系统地介绍分布在宝山路街道的9处红色历史遗迹。相信在宝山路上发生的英雄事迹与革命历史会像红色星火一样,点燃我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奋斗的热情,提醒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