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建党百年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07月0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调解员接待居民
调解现场
调解现场
邵博清为疫情捐款
邵博清
史素大(左)为三曾里刷红漆
邵博清(中)参加社区投票

我为群众办实事

近日,中央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关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工作方案〉的通知》,就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出安排部署。在宝山路街道,从街道党工委到各基层党支部,都把察民情、访民意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第一步,深入工作服务对象,了解民生需求。在本栏目中,我们聚焦那些让居民更有获得感、幸福感的实事。

调解员一锤定音5年纠纷尘埃落定

□记者 吴佳逸

在司法调解中,如果遇到难以调解的纠纷,司法机构一般会引导当事人去法院诉讼、走司法途径。但宝山路街道司法所日前碰到的一件事令他们有些“哭笑不得”。当事人一家表示:因为母亲有过遗嘱,子女不能因钱闹上法庭,为此,我们来到司法所,解决我们家的遗产纠纷。

调解过程中,大家发现:不诉讼就没有办法凭着法院的调查令去拿到解析遗产的关键证据。这可怎么办是好呢……

原来,2016年,当事人母亲过世时留下一笔银行存款约30万元,由于对该笔遗产继承比例存在争议,故该笔存款始终由姐弟5人中的老二掌管。在此期间为了获取更高的利益,老二将自己的部分存款与母亲的遗产放入同一个账户进行理财投资,导致投资本金和投资收益结算不清。

现母亲已过世五年,该笔资金始终未能继承分割。年过花甲的姐弟5人多次协商分配未能达成一致,并且发生激烈争吵。来到街道司法所后,经过人民调解员5个多月多次不断的沟通协调,姐弟5人终于在该笔财产继承的比例上达成了一致,同意通过估算后将母亲遗产按比例继承,并确定了分配的时间段。但在根据财务资料,也就是理财账户作为结算依据执行时又起波折。

调解员发现:老二记不清自己何时把这笔钱放入银行进行理财,也记不清母亲遗产的具体数额,若能搞清楚这些细节,便能通过约定的比例,把这笔遗产分给5人。

但是,银行方面只能提供总账,流水必须由本人,也就是过世母亲调阅,没有公证文书和法院调查令,无法获取一手原始材料,各自确切的继承金额无法确定,司法所建议他们走司法途径,凭法院调查令等调取银行的流水记录。这时,姐弟5人说,母亲离世前有过遗言:姐弟之间利益之争不能通过打官司解决。

调解工作似乎进入了“死胡同”,司法所并没有因此退缩。既然拿不到准确的明细,那有些数据只能估算。司法所工作人员和调解员专门开会讨论,认为估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及成本确认是关键因素。为此司法所向专业会计请教,将专业核算方式用到估算过程中,对继承金额进行估算,并将母亲治病、丧葬的费用确定下来,姐弟5人对根据估算确定的继承金额和扣除的支出均表示认同。

司法所方面在积极估算,另一边,调解员对姐弟5人说,你们派代表,根据你们掌握的数据进行估算,得出一个结果。几天后,调解员和姐弟5人又坐了下来,双方拿出计算结果——双方的结果差了几千块。因为结果有分歧,姐弟5人依然没法达成共识,这次调解又失败了。

这时,调解员做了一件大胆又有魄力的事,他在调解后单独对老二说:“你就按我的方案,把钱分下去,各自打到他们的账户,并与他们说清,如有异议可以把钱退回,走司法途径解决。”

老二照做了。最终姐弟5人无一人退款,无一人上诉。母亲的遗产继承纠纷最终在5年之后,得以圆满解决。对此,调解员总结道:“谁会为了这几千块,去打一场母亲不允许的官司呢?每个人已拿到了近10万元,何必纠结几千块?”

一段时间后,老二给街道党工委和司法所写来感谢信,感谢调解员的严谨周到、迎难而上,为他们家解决了积压已久的矛盾。

记者手记:“我为群众办实事”之生动体现

在这个案例中,宝山路街道司法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发挥人民调解职能优势,以耐心、热心、诚心积极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力争把矛盾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纠纷的调解化解过程中感受到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当事人提出坚决不打官司时,调解员选择尊重他们的决定;当事人难以统一意见、不依不饶之时,调解员凭着经验和之前积累的信任,一锤定音,作出有魄力的抉择。

这个家庭财产纠纷因时日已久千头万绪,剪不断理还乱,各种因素累积导致矛盾化解难度很大。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人民调解员全盘掌握矛盾的关键症结和发展规律,抓住矛盾的主要问题,找到突破口,集中力量解决中心问题。

我为党旗添光彩

党旗飘扬,彰显党员风采。

宝山路街道坚持党史学习教育与群众工作相结合,引领党员为党旗添彩、群众为党旗点赞、学生向党旗致敬。从本期开始,我们聚焦一位位光荣在党50年的党员,透过这些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展现老党员的党性觉悟。

活到老学到老88岁老党员不甘人后

□记者 吴佳逸

23283分。

这是象山居民区一位88岁老党员史素大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的积分。分不在高,精神可嘉。史素大作为一名在党61年的老党员,不仅热衷学习,还始终热心各项社区事务,为众人所称赞。

年轻时,建筑工史素大是个要求进步的小伙子,曾在工地七天七夜不睡觉,以超高的效率完成了工作任务,有冲劲也有热情。1960年3月,27岁的史素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始终记得入党的日子,他说:“组织上入党只有一次,但思想上入党是一辈子的,我一生一世都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为“红色遗址”刷上红漆

退休后,史素大也短暂地做过社区工作。进入晚年后,他始终没有放弃干劲与热情,经常在社区建言献策、发光发热。

象山里居民区内有一处三曾里遗址——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后,决定将中央机关由广州迁回上海,经过多方考察,以当时领导人之一王荷波的私人名义租下了靠近香山路(今临山路)、公兴路口的三曾里三户楼,作为中央局机关办公地。不幸的是,三曾里原址毁于“一·二八”淞沪抗战,后来,有关部门另在他处设了纪念地标、建了历史纪念馆,而在临山路三曾里的原址,也就是史素大居住的临山路203弄小区内,如今只有一堵墙,上面写着三曾里三个字,旁边还有一些图文介绍。

史素大对记者说:“三曾里的原址在我们小区,我感到无上光荣,许多人来这里参观、拍照,我总希望这里可以更好一些。”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三曾里几个字有点掉漆了……为此,几年前,他和社区的另一位老党员戴汉驰一起,自发购买油漆和楼梯,拎着漆桶,爬上楼梯,认真描刷,让三个象征红色精神的大字重新恢复了鲜亮。

不仅如此,史素大还有许多设想:“许多人来三曾里原址参观,但这堵墙前面有几个停车位大煞风景,我希望轿车可以停在别处,把这块地方空出来。我还希望,在三曾里图文介绍的上方可以装一个雨棚,再加一些灯光,让来参观的人们看得更清楚,也让红色精神得以代代传承。”

“学习强国”犹如一日三餐

2019年1月1日,“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在全国上线,成了全体党员甚至全社会学习各类知识的精神驿站。面对这样一个“新鲜事物”,史素大犯了难,家人都劝他别忙活了:“哪有年纪大的成天捧着手机学习的,看报纸和电视不也一样吗?”

面对困难,史素大没有放弃,虽然目力远不及年轻人,但他仍找寻身边的一切资源解决难题。象山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韩骏为他下载好APP,社区里只要有来做志愿者的学生朋友,他便不耻下问地去请教,他还参加了智能手机班,和学生志愿者一起交流、切磋。很快,他开始每天在学习强国上刷分了,分数也越来越高,党支部要求每个党员每天30分,史素大不甘落后,每天都能达到30分以上,他介绍道:“我每天早晨、中午、晚上各看45分钟,就像一日三餐一样,不看还不习惯。”

在“学习强国”里,他仿佛进入了一个学习的海洋,家人不希望他学也是心疼他,他却说:“我学一点是一点,活一天就要学一天。”就这样,从2019年下半年至今,短短两年不到的时间里,史素大累积获得了两万多分,在80岁以上的老党员中实属不易。

2021年6月底,象山居民区党总支为社区里在党50年以上的老党员颁发了纪念章,史素大第一个上台领取了纪念章,此情此景让他感慨万千,激动万分。第二天,他便写了一份心得体会,交给了党总支。文中,他动情地写道:“我深深体会到,‘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是党给我的最大荣誉,是我对党的再次宣誓……我一定会认认真真学好、用好组织上所发的一系列珍贵学习资料,做到重点学、常态学,学有成效,并体现在行动上!”言辞恳切,让人动容,韩骏把这份心得体会给了居委的两位年轻党员传阅,让年轻同志借此机会感受一下老同志“四史”教育的学习成果。

在体会的最后,史素大写道:“以上是我对党的感恩,请党考验我吧!”韩骏对他说:“这是又写了一份入党申请书啊,你太谦虚了,你的感悟也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记者注意到,心得体会的落款是“争做一名合格党员:史素大”。像史素大这样的老党员,在社区还有很多,他们的学习劲头以及党性觉悟始终是年轻党员的好榜样。

百岁老人铭初心 老党员忆苦思甜

□记者 吴佳逸

在会铁居民区,有一位老党员虽然近年来视力和听力大不如从前,但参加党组织生活风雨无阻,从不请假。每当有慈善募捐活动,他都主动联系支部书记或党总支,慷慨捐款。他就是今年已经101岁的邵博清老人,1952年入党的他,至今已有69年党龄。

邵博清退休前是上海铁路局车辆段车间主任,虽然是主任,但他不喜欢在办公室里坐着,总是带头干活,永远在一线。邵博清工作期间勤恳做事,踏实做人,是岗位上的技术能手,当时设备落后,他碰到问题就主动想办法解决,他回忆道:“当时都是人工上螺丝,我感到这样效率太低了,就研究出了机器上螺丝的技术,提高了产能。”对此,他的儿子邵春荣这样评价他:“他就是现在所说的‘工匠’呀!”每当有人问其家人老人有什么长寿秘诀时,家人也总结不出一个所以然,但有一点很确定,那就是“他很爱动脑筋,年轻时候工作上碰到问题就爱琢磨,老了也是一样,停不下来,爱在家里摆弄摆弄设备。”

工作上要求进步与创新,但他的子女都感到,爸爸好像没得过什么“先进”,每当这时,邵博清都会不好意思地说:“每次评先进时,我都主动谦让给他人了。”

退休后,他的党组织关系转到会铁党总支第三支部。他坚持每月参加党组织生活,在社区时刻体现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老人不仅家中打理得紧紧有条,前些年,90多岁的他还常常清扫楼道地面、擦拭楼梯扶手,让人不禁感动却又为他担心,记者问他为何会想到扫楼道,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楼道脏了呀,那就我来扫呗,这都是小事。”

疫情期间,他主动联系居民区党总支,要求捐款,对此,他也觉得不足挂齿:“这就是党员应该做的,响应党的召唤嘛!”

他不仅关心社区、服务社区,还传承着良好的家风家训,家中有5个子女,平日里子女媳婿轮流前来照顾他,小辈们个个孝顺,家中一片祥和。即便如此,已过百岁的他从没把自己当成垂垂老矣之人,而是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买菜、烧菜、买早点、洗衣服……面对如今的幸福生活,老人只想倍加珍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共产党改变了落后贫穷的局面,也改变了我的人生,现在有什么理由不珍惜这得来不易的一切呢?”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