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淞园故事

版面概览

上一版   

 

2020年08月12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制造局路看淞园百年工业发展史

许多人都知道上海有一条马路叫制造局路,也知道有一家曾经地处黄浦江畔的百年老厂——江南造船厂。其实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而当年一条直通江南制造局的南北向马路——就是制造局路。制造局路为当年江南制造总局的生产经营和对外交通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制造局路的路名也沿用至今。

近代军事生产机构不断扩充渐成规模

制造局路为原南市、卢湾两区的界路之一。它北起陆家浜路,南至龙华东路,长1647米。在制造局路沿线除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之外,还有高昌庙、瞿真人庙、伯特利医院(现第九人民医院)、骑兵营、徽宁会馆、斜桥等。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简称江南制造局,是清朝洋务运动之时成立的军事生产机构。1864年6月由清廷总理衙门亲王上奏同治皇帝获准筹办,得到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的合力推动。

清政府先是购买了开设在上海虹口的美商旗记铁厂,将原有的苏州洋炮局和上海洋炮局并入,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终于在1865年6月正式成立,这是我国民族工业第一厂,也是我国近代最大的军工厂,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了。

1867年,江南制造局由虹口迁至城南黄浦江畔高昌庙现址。经过不断扩充,先后建有机器厂、洋枪楼、汽炉(锅炉)厂、铸造厂、轮船厂、炮弹厂、水雷厂、炼钢厂、栗色火药厂、无烟火药厂等十几个分厂,还设有翻译馆、广方言馆、工艺学堂等文化教育机构。江南制造局雇用了大量的中国工人,包括满人和汉人,约2800人,因其具备专业技能,当时工人的薪水是一般城市中苦力的4至8倍。这些工人成为中国近代最早形成的一批技术工人。

百年近代工业缩影见证“江南”重大事件

江南机器制造局以生产枪炮子弹为主,辅之以修造船舰[精灵摄影0031],另附设有广方言馆(即语言学校,原设于1863年,1869年并入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以及兵工学堂,以徐建寅、华蘅芳、徐寿为代表,用以介绍西方知识,以及培养语言和科技人才,在1868年至1907年之间,译书达160种,除以军事科技为主之外,旁及地理、经济、政治、历史等方面的书籍,其所翻译书籍的水准,被认为超过晚清数十年其他翻译书籍的质量,对于晚清的知识分子吸收西方知识产生很大的影响。

至此江南制造局进入了第一个兴旺发展期,相继诞生了中国第一台车床,自行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蒸汽推进的军舰“惠吉”号和第一艘铁甲军舰“金瓯”号,研制了中国第一支步枪、第一门钢炮、第一磅无烟火药,炼出了中国第一炉钢……

甲午战争以后,该局生产减退。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制造局造船的部门独立,称作江南船坞,辛亥革命后又改称江南造船所。江南制造局本身也于1917年改称上海兵工厂,于1937年停办。日军占领上海后,将其场地和机械并入江南造船所,改名“朝日工作部江南工场”﹐委托日商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经营。江南造船所至1953年,又更名为江南造船厂。1996年改为江南造船有限责任公司,属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

在清代寻求自强之路的洋务运动背景下产生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不仅是中国百年近代工业的缩影,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几乎见证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所有重大事件。到19世纪90年代,江南制造总局已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东亚技术最先进、设备最齐全的机器制造工厂。

所以,江南制造局是中国洋务运动中诞生的一个集军事工业、科技研究和造船为一体的大型民族企业,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是中国产业工人的摇篮,是中国打开国门、对外开放的先驱。

因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建设用地的需要,百年“江南”已整体搬迁到上海长兴岛造船基地。原址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作为浦西园区城市最佳实践区和企业馆区的主要部分,建有中国船舶馆、石油馆、航空馆、汽车馆、电力馆、太空馆等。后世博沿黄浦江一线的“世博滨江文化博览商务区”将与“外滩金融集聚带”连成一体,主要发挥文化博览、创意产业、商务办公三大类的集聚功能,吸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意设计企业入驻。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半淞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