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版面概览

下一版   

 

2021年05月12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新型居民公约助力现代社区治理

半淞园路街道《住户守则(专项)》首发

4月27日下午,以“新型居民公约《住户守则》助力现代社区治理”为主题的上海社会建设专家讲坛在半淞园路街道举行。本次讲坛由上海市民政局指导,上海市社会建设研究会、黄浦区民政局、黄浦区地区工作办公室主办,上海市黄浦区半淞园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承办,上海政和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协办,由上海市社会建设研究会副会长张文宏教授主持。

会上,市民政局副局长曾群,黄浦区副区长杨东升、《宣传通讯》主编田冰、黄浦区民政局副局长朱旻、黄浦区地区办主任刘方、半淞园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卢正、街道办事处主任漆小云等领导共同进行了黄浦区全面推广《住户守则》启动仪式,首次发布了半淞园《住户守则(专项)》。

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曾群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住户守则》对社区治理所具有的积极作用,同时提出要善于把基层创新实践的经验转化为可复制推广的方法机制。一是要积极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创新;二是要及时发现总结,把基层探索创新转化为全市的方法机制;三是要以重点项目为抓手,推动方法机制的落地。

黄浦区副区长杨东升在致辞中强调,《住户守则》是黄浦区着眼于基层现实问题,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融入社区治理,将复杂的法律问题落实到社区生活的细处,实现“践约而行、依法而治”进而助力现代社区治理的探索。在黄浦区全面实施《住户守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和“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指示精神的有力体现。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唐有财,上海市法治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人大法工委原副主任施凯,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荣武,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彭勃,上海市社会建设研究会副会长、上海政和社会事务服务中心主任罗新忠围绕新型居民公约助推社区治理的主题分别作了专家点评。

【延伸阅读】

半淞园路街道《住户守则(专项)》聚焦难点,致力于解决居民普遍关注的社区治理难题和短板问题。针对小区房屋安全、机动车、非机动车停放和侵权行为,街道经过前期调研,充分听取居民和相关单位意见,正式推出《住户守则(专项)》。专项版为“1+3”框架体系,包括1个房屋安全指南和3份规约,通过对小区自治专项公约,让更多的治理难点问题可以通过协商方式解决。

●聚焦房屋安全管理

半淞园路街道辖区内的房屋建筑密度高,居住人数多,很多房屋建成年代超过15年甚至30年,小区和管理部门、物业服务企业协同、联动性不足。街道将通过制定和推广房屋使用安全规则的专项指南,提高了守则条款的可操作性,如规定“业主委员会应当在每年召开的业主大会中公告该年度房屋安全使用情况评估”;“鼓励业主委员会就房屋使用安全的相关保险进行询价、评估和购买”等。《指南》的出台,将更好地建立起房屋使用安全的自治机制,鼓励小区购买房屋保险,从事前预防的角度有效保障房屋使用安全。

●聚焦机动车停放管理

半淞园路街道约90%左右的房屋及其所在小区建成年代早,没有配置专门的地下停车库,机动车停放管理难已经成为小区治理的常年顽疾。街道将通过机动车停放管理专项《守则》,提高小区治理的精准化、精细化,有效缓解小区停车管理的各类矛盾。

●聚焦非机动车管理

随着非机动车类型的增加,越来越多的电动自行车开始出现,于是“飞线充电”、“私拉电线”、“占用楼道充电”等情况增多,针对非机动车的管理,街道非机动车停放管理专项规约的出台使非机动车的自治有了公约支持,对非机动车的创新自治管理也有了新的思路,可有效缓解非机动车无序停放和充电的情况。

●制定侵权行为处置专项规则

街道结合法治体系下小区自治的基本原则,制定了侵权行为处置专项规则,以期完善纠纷事前调解流程,减少小区侵权行为司法诉讼的比例。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半淞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