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南的高昌庙镇,地方历史悠久,曾经声名远扬。高昌庙一语两意,先是庙名,后成地名,这语汇充满了历史厚重感。百年来高昌庙地区从一个传统的村落进而成为洋务重镇,直到被世博园区所代替,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回顾“高昌庙”的百年变迁史,可以一窥近代上海的整个发展轨迹。而其一个多世纪所积累下的工业基础,也使之成为无可争议的“工业区”,在世博时代依旧熠熠生辉。 近代工业发源地 富国强兵梦之始 唐代天宝年间,建立华亭县(今上海大部分区域曾为其辖境,系今松江区前身)时,即有高昌乡。元代初期,高昌乡隶属新设的上海县。及至明代,在黄浦江边设高昌渡(江边码头)。高昌乡很早就有一座被称为“高昌庙”的乡庙,据邑志记载:神姓石,讳惠玉,宋进士,官云间沪渎镇。沪渎,即今上海也。有德政于地方,以积劳殁于任,士民感戴呈请层宪,奏请敕封为神,加封永宁侯,敕任高昌乡土地,建庙于城南。后随着时间演变,因靠近黄浦江边,庙宇便主要作镇河妖、防洪水的祈祷之用。清代嘉庆《上海县志》记载:“高昌庙向在南门外,黄浦滨,俗称老庙;后毁,移神像于立雪庵,为新庙。”到晚清,这里凭借多种有利条件,一跃成为名镇,附近地区便以此庙为名,统称“高昌庙”。 高昌庙镇在近代崛起,与一座大型企业的迅速崛起密切相关。在晚清洋务运动中,李鸿章于1865年购下美商在上海虹口创办的旗记铁厂,并将原有两个洋炮局并入,组建江南机器制造局;1867年,迁至上海县城南面黄浦江边的高昌庙(今高雄路江南造船厂旧址)。 1866年,在老庙所在位置,女尼顺贤新建一座临济宗寺庙,仍以高昌庙命名。1879年,因局址扩充,制造局总办李兴锐改建高昌庙于局西北。1889年,女尼另于对面建庙,称“老高昌庙”。制造局修建的庙便称为“新高昌庙”,1909年划归制造局管理。两庙皆位于今制造局路、龙华东路、高雄路交汇处。“新高昌庙”于辛亥革命时毁于战火。女尼们的“老高昌庙”却得以保留。新中国成立后,因年久失修、女尼离散,位于制造局路749号的“老高昌庙”改为公益塑料厂。随着庙的消失,“高昌庙”这一地名也渐渐被人遗忘。 南市古镇新发展 民情民生显风情 江南制造局的落户,有力地促进了高昌庙镇的发展。在其东面、北面和东南,很快形成了大型聚落,居民多达两千余户。1897年,上海绅商集资在此开办自来水厂;1906年,李平书等在此发起成立电灯公司;1901年,上海邮政局设江南邮政分局,也称高昌庙邮政分局(近年古玩市场曾出现盖有“高昌庙”邮戳的清末邮票),其投递范围大致与今南车站路邮政支局相同;另外,沿黄浦江至日晖港口相继出现开平煤栈、三北轮船公司码头等,周边还陆续开设了求新机器制造轮船厂等一大批各类工厂。随着一座新兴市镇应运而生,这里过去的乡村风貌逐渐消失。 由于高昌庙镇具有独特的地位,道路建设起步很早。1891年,开辟斜桥南路(今制造局路),从南市斜桥通往江南制造局;接着,修建龙华路(今龙华东路),从江南制造局通往龙华;1908年,铺成江边路,从高昌庙镇街市通往高昌渡(江边码头);后来,又筑了高昌庙路(今高雄路半淞园路)、局门路、瞿真人路(今瞿溪路)、康衢路(今中山南一路)等干道,形成以高昌庙镇为中心的交通网络。 1908年3月,坐落于高昌庙镇的上海南火车站正式启用,更使这里成为申城南大门。与此同时,上海华商电车公司的有轨电车也驶到这里:1路车,从宝带门(小东门)出发,经过今东门路、沪军营路、南车站路、半淞园路至高昌庙镇;4路车,从仪凤门(老西门)出发,经过今中华路、黄家阙路、南车站路至高昌庙镇。 清末,高昌庙镇已成为沪南十分热闹的地段,“到高昌庙去白相”曾是上海市民嘴里的一句时髦话。这里的街市规模很大,“店肆不下数百”,银号、酒楼、酱园、布庄、南货店、照相馆等鳞次栉比,各地客商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因而,不但镇上有商会,附近还先后出现了不少行业协会性质的会馆公所,如三山会馆、湖北会馆、常州会馆、四明公所南厂等;其中旅沪福建水果商于1909年筹建的三山会馆,占地数亩,由殿堂、东西看台、戏台等构成,迄今依然保存完好。 文人雅客齐聚首 尽展淞园神韵清 1918年,高昌庙镇旁的半淞园(遗址在今东起花园港路,西抵望达路,北临半淞园路的黄浦江边)正式开放。半淞园占地逾四公顷,一半为水面,不仅蕴涵中国园林传统特点,也融入了西洋园林的元素。当年,半淞园常被作为文人雅集之所。如1918年8月,茅盾与郭沫若在这里初次碰面;1919年7月,田汉与朋友们在这里小聚。 1920年5月,毛泽东也曾以游园为掩护,与彭璜等十二位在沪的新民学会会员在这里聚会,欢送即将赴法勤工俭学的六位会员,并商议会务工作;1921年3月,叶圣陶、沈雁冰、郑振铎在这里研究《小说月报》的革新和《文学旬刊》的筹备;1921年5月初,文学研究会的主将沈雁冰、郑振铎得知郭沫若抵沪,特请与之熟悉的柯一岑作陪,邀他在这里晤谈;1921年9月,叶圣陶、朱自清等在这里相会,于是诞生了“五四”以来第一份新诗刊物《诗》;1937年春,在这里以茶话会的形式宣告了全国漫画家协会成立。1928年3月12日,为了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此日被定为植树节,就是在半淞园举行首届仪式。总之,许多名人都曾在半淞园留下佳话,使之成为申城的一座著名私家园林。 还有,之前提到的桂墅里,也就坐落在高昌庙镇上,作为一条挺出名的新式里弄,其位于斜桥南路(今制造局路)、瞿真人路(今瞿溪路)口西侧,史量才等一批文化名人都在此活动,并先后开办了三等学堂、经正女学、女子蚕桑学堂等新式学堂。不过,在1937年“八一三”事变中,高昌庙镇接连遭到日军重点轰炸,镇上店铺、南火车站、半淞园均毁于一旦。 解放后,“高昌庙”成为一个民间俗地名,昔日繁华镇区没有留下明显痕迹。然而,这里虽然历经战火洗礼,却仍拥有着半个多世纪积累下来的工业基础,直到2010年融入气势磅礴的上海世博园时,这里依旧是黄浦江沿岸重要工业区之一。从江南制造总局到世博浦西园区,高昌庙见证了上海近代的风云变幻,虽然古镇早已沉入历史的洪流中,但这片土地上建造起来的世博园区却正迸发着无限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