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淞园及周边在历史上有很多遗迹,如寺庙、会馆、园林、祠墓、桥梁等,其中多数在近代或者现在已经消失,然迄今仍能在一些文章或研讨时提及,除却之前在“淞园故事”系列中提到的学校、医院、工厂等外,在半淞历史上还曾出现过不少园林庙宇,所以这一期,将同各位读者一起翻寻旧志或著作中的“名迹”,或是残存在大街小巷中的蛛丝马迹,回顾那些曾在半淞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庙宇亭台,看看各位可曾听说一二。 园林胜境 半淞园 在清宣统元年,天主教徒沈志贤在今半淞园路附近建园,取名“玉兰堂”,俗称沈家花园。1918年沈的亲家姚伯鸿又毗邻该园新建一园,取名半淞园,后两园合并,对外开放。半淞园除园景繁多外,还设酒楼、素菜馆、照相馆、跑驴场、斗蟋蟀场等,当时园内公众活动较多,常设花卉展、龙舟竞赛、烟火汇演等。民国年间的《上海胜迹略》赞赏该园“凡属园林景物,应有尽有,故得称雄于时”。而除却园方举办的活动外,一些社会团体活动也会放在半淞园举办。因缘际会,诸多来沪的文人名士也曾驻足流连,留下佳话轶事几许。1920年5月8日,青年毛泽东曾在半淞园欢送新民学会赴法留学生,留下寻求真理的足迹,半淞园也因毛泽东的莅临而隽永。然而令人扼腕痛惜的是,风景如画、草木繁盛的半淞园在淞沪抗战时期为日机轰炸,毁于一旦,一派繁华从此不再。此后半淞园没有再建,工厂加仓库的新兴工业取代原有的小桥流水。直至上海成功申办2010年世博会后,此地再起宏图,成为世博浦西园区所在地,旧房区和工厂被一座座极具艺术特色的环保建筑所替代,摇身一变成为了黄浦的地标性建筑。 教堂轶事 圣墓堂 在老城厢大南门外,今徽宁路南,普育西路西有一条叫“天柱山路”的小路。以前,它叫做“天主堂街”,是以这条路的59号有一座被称为“圣墓堂”的天主教堂而得名的。圣墓堂原叫做“圣母堂”,后来这里作为天主教墓地,就被改称为“圣墓堂”,这是上海出现的第一块天主教墓地。说起这片墓地的由来,还与明朝著名科学家徐光启有关,明朝末年,传教士郭居静陪徐光启回上海受制时,就是徐光启在自己南门外“双园老宅”之西建了这座圣母堂,供郭居静在此传教。当时上海的天主教信徒很多,但是在传统的家族、宗族中,它依然是异教,所以教徒逝世后,有可能被家族或宗族拒绝入葬进祖坟。同时,教友中也有不少是无力承担殓葬的穷人,教会就得设立一个专门的墓地,帮助解决这一困难。于是在徐光启孙女许(徐)甘第大(Candida Hsu)的帮助下,又将南门外“圣母堂”的土地8亩作为天主教墓地,称之为“圣墓”,“圣母堂”也就改称为“圣墓堂”。清康熙年间,郭居静的继任者传教士潘国光被逐出上海,后客死广州,也是由上海的天主教信徒出资将其遗体运回上海,下葬在圣墓(潘国光的墓碑藏豫园花园)。清初著名书画家吴历神父也曾在上海地区传教,他死后也葬在此地。以后的教堂主持人都葬于此,直至民国初年葬满,才另辟墓地。其中吴历墓,1959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60年,因建设需要,圣墓堂西教士的坟墓迁至漕宝路五号桥堍,不过后来这些建筑在文革期间已全部被毁。 佛影禅境 清真寺 1849年,许多穆斯林因太平天国攻陷南京城,而逃难至上海城南门外的草鞋湾地区定居,并建造了上海第一座清真寺(俗称南寺);1853年,逃难至此的穆斯林越来越多,并由草鞋湾向九亩地(今大境路)、穿心街(今福佑路)一带迁移,又建造了福佑路清真寺,这也是近代上海伊斯兰教史上由穆斯林创建的第二座清真寺,原名穿心街礼拜堂,后改称穿心街口教堂,俗称北寺。1900年和1905年又由上海穆斯林哈少夫、金子云、蒋星阶等两次集资购地,进行扩建整饰。1936年前临街平房改建为三层钢骨水泥结构楼房1幢,楼顶平台建有望月楼亭,门额嵌“清真寺”3个金字。1911年4月上海穆斯林成立的反清武装—一上海清真商团就设于该寺内,曾经为光复上海做出贡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里都曾是上海穆斯林政治、宗教与文化活动的中心。 留云禅寺 1876年,浙江杭州海潮寺僧侣显振在小南门外陆家浜创建留云禅寺,俗称海潮寺,或海潮寺下院。初期仅茅屋五间,僧观月任主持时,募资陆续购地建佛殿、僧房、藏经阁等房间二百余间,并领《龙藏》,改名“留云禅寺”,成为上海四大丛林之一,与龙华寺、静安寺等齐名。四方游僧均可挂单,最兴时有僧人三百余名。1906年,在草鞋湾地区的大王庙与陆家浜对面的留云禅寺(海潮寺),以及静安寺、龙华寺、青龙庵齐名。到抗战前,留云禅寺香火之盛在沪首屈一指,庙基已占地十三亩,东至留云寺路(今柳市路),南至陆家浜(今陆家浜路),西至桑园路,北至复善堂街(今东江阴街),常住僧众最多时达四百余人;云水堂挂单僧最多时有两百余人,如高僧圆瑛、持松等初抵申城均在这里居住过。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留云禅寺在侵沪日军的炮火中受到极严重的破坏,大殿被焚,佛像遭毁,《龙藏》等藏经化为灰烬,重两千斤的铜钟坠落摔裂,从此僧众星散,一蹶不振……今柳市路最早就叫海潮寺旁路,附近陆家浜上的一座木桥也叫海潮寺桥。桥南的一条马路,起初叫海潮寺桥南街,后改称海潮路,被沿用至今。柳市(“留寺”谐音)路和海潮路这两个路名,就是昔日留云禅寺留下的痕迹。1998年12月,上海市佛教协会经批准重建留云禅寺(台湾海明禅寺祖庭),并决定移址嘉定南翔镇,占地十五亩。于是,千年古刹云翔寺和留云禅寺两寺合一。 与之相呼应的,在半淞园区域内还建立了不少庙宇,最多时寺庙庵观共有九座,如中山南一路新肇周路(今西藏南路)口的三元观,新肇周路丽园路口的三官堂庙,瞿溪路制造局路局门路一带的瞿真人庙,还有之前曾在淞园故事中提到的清流街附近的老高昌庙、中山南路1814弄附近的白娘娘庙、半淞园路望达路附近的紫竹庵、花神庙,半淞园路花园港路附近的老君庙,还有新高昌庙(曾在今制造局路上)、三元庙(曾在原三门峡路今西藏南路上)等众多寺庙。 如今再回首过往,即便是在这块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半淞人都很难想象在这块不大的区域里曾出现过各式各样的庙宇亭台,然而当你在半淞街头徘徊,随意一顾,一段路名、一块牌匾或许都曾印刻下了时光匆匆留下的痕记,教堂、寺庙、园林、人流,在这里西方现代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断的碰撞与融合,这是半淞的历史,同样是上海整个都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缩影,是上海文化形成其独特个性的开始,古老中国的摩登都会就在多元文化的杂糅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淞园故事至此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