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建筑学院上海中心的教学点,就座落在北外滩著名的邮政大楼裙楼内,建筑系副教授、建筑师李亮聪,闲暇之余喜欢在附近散步。当街道机缘巧合找到他,问他愿不愿意担任社区规划师,参与到北外滩社区微更新的项目中来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眼下,李亮聪团队参与的两个社区微更新项目业已完工。他们和街道达成的默契是,希望用作品向历史表达敬意,表达这一代人对时间的理解与诠释。 关于“金角银边”的争议 保定路昆明路口。一个9.7米高的“时光轴”静静地耸立于此,其周边是众多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对于附近的居民来说,这里曾是一个面积约两百余平方米的饭店,由于占道经营,给他们的出行带来过不小的麻烦。2017年,在北外滩街道“五违四必”整治过程中,盘踞街角多年的饭店因无证无照被成功拆除,这让他们拍手称快。留下的街角空地,由于位置的特殊性,也被人称为“金角银边”。“金角银边”如何利用好,是虹口区规划部门、北外滩街道和李亮聪团队多次探讨的话题,还两次去居委会开听证会,征询居民的意见。 居民的意见往往倾向于实用性,当听说建筑师提出的时钟概念时,不少居民一开始是反对的。在设计师和街道干部的一次次阐释着关于时间的设计理念,希望能将设计感与居民的休憩空间完美结合。对此,居民中有人沉默,有人点头。 同时街道办事处主任龚浩为此还专门组织团队去虹口档案馆、上海城市建设档案馆查阅周边历史建筑的资料。“我们现在所做的微更新,一定要为历史负责,也要为将来负责。”他说。 经过半年的论证,这个微更新项目才正式动工。前期做好地下管道线截污纳管的处理、将电缆线改造完毕;“时光轴”的建筑主体部分,由三万块未经切割的标准砖块人工砌筑而成,在细节上体现对历史的致敬。 藏在背后的“三重时间” 时光轴正式亮相后,俨然成了一个新“景点”。摄影爱好者们来此拍照,居民们在这里休憩锻炼。大家说,只有深入了解其含义后,才会更加肃然起敬。李亮聪团队为记者细细阐述了时光轴的深层含义。 建筑主体中9.7米高的钟塔,代表了“绝对时间”。钢架结构与红砖砌块建构而成的钟塔,有如立在场地中的日晷,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处的阳光与其投下的阴影线条时刻地变化,给人以时空流动之感觉。而每日太阳的东升西落,则是永恒的绝对时间。挂在钟塔上的时钟,则代表了“人工时间”。时钟为周围的居民提供一种共同记录时间的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将逐渐成为街区居民集体回忆中的一部分。代表“历史时间”的,是三道矮墙。它们分别指向市中西结合医院、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和提篮桥监狱三个蕴含着北外滩集体回忆的重要历史建筑。设计团队通过对这三个历史建筑的调查研究,最终确定了三个与之有关的重要历史时刻。三个历史时间分别印刻在三道矮墙上的混凝土压帽上,同时钟塔塔身抽象而成的日晷在三个历史时刻,与太阳形成的阴影恰与矮墙轴向方向重合。 同时,考虑到北外滩辖区有着上海丰厚历史和人文底蕴的积淀,团队在旁边的墙壁上制作了北外滩历史建筑地图和部分建筑的详细介绍。按照规划,背后的一幢楼面还将出现一面生动的涂鸦墙,将“时光轴”蕴含的历史元素用更活泼现代的方式展现出来。“希望这个社区的历史街区地标,可以变成社区的精神聚集地,让历史和现代的对话成为街区的一部分。”李亮聪说。 老公寓的“年轮” 位于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瑞康公寓的立面改造,是一个摆在设计团队面前的难题。李亮聪记得,第一次参加街道牵头召开的各方沟通协调会时,团队就碰了一鼻子灰。原来,结合区域业态转型需求,他们提出将一楼商铺的卷闸门更换为玻璃门,但部分经营贵重物品的商家当场就提出了反对意见。 针对这一情况,街道社管办和社区规划师团队直接带着设计方案走进商铺,一边讲解,一边请商户们提意见。刚开始,有一家商户选择对上门的队员保持沉默,但经过数次上门为他解释设计方案后,他开始愿意把自己的诉求说出来,最终率先被说动,拆除了卷闸门。如今,瑞泰公寓一楼商铺的卷闸门全部成功更换,商铺外立面延续了砖墙和钢的设计语言,每家商铺都有一个洋气的店招。而在保留原有立面的基础上,规划师团队通过材料、空间、形式的延伸,恢复历史建筑的原有比例和沿街立面形态,使建筑的各个历史层面都能清晰展示出来,从而激发老弄堂活力。 李亮聪解释说,在瑞康公寓的立面改造设计中,并没有直接遵循上海常见的“修旧如旧”的理念,而是引入了“年轮”的思路,增加了一层新的立面。常见的“修旧如旧”或者“修旧如初”的修复方式,实际上是对于建筑风格的修复,通过消除各个时代的痕迹,使建筑恢复到某个时期的完整状态。“年轮”的设计理念,是将建筑与其在各个时期所经历的改变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时代所留下的痕迹如年轮一样层层包裹与沉淀。 城市建设要为进入“中年”做好准备 来到上海五年时间,这是李亮聪团队第一次参与的社区微更新项目真正落地。 2012年,作为深港双年展的香港总策展人,李亮聪策划了主题为“三相城市:时间·空间·人间”的展览。他将城市的发展状态,比拟为人的生理年龄,会分别经历青年、中年、老年三个阶段。 在李亮聪看来,年轻的城市,如深圳和上海,有蓬勃的经济和充足的土地,在经济发展、硬件提升等方面正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香港、台北和新加坡经过一轮高速的城市化发展,已经步入中年,城市格局基本形成,城市发展的重心转移到更加精细和微观的层面,需要针对具体的空间结合社区、传统和文化来进行针灸式的更新计划。而维也纳、巴黎好像老年的城市,城市肌理已经十分成熟,城市的更新往往发生在周边地区。这三种不同的城市,在面对城市更新这个议题上,无论采用政策引导还是自下而上的方式,政府、设计者、居民都需要根据城市发展的阶段来采取不同的策略。 龚浩表示,这次请香港建筑师团队做为北外滩的社区规划师,既是辖区内的资源利用,也是一次大胆尝试。李亮聪团队的设计理念超前,对建筑的做工、质量要求很高,这正好也与北外滩街道对社区微更新的高质量把控相吻合。今后,还会邀请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将上海中心学生的实践基地放在北外滩,也将继续加大社区规划师的引入力度,使其全面参与公共空间微更新、风貌道路和景观道路综合整治。 “上海和香港的历史有很多相似之处,甚至在城市格局、历史和建筑面貌上也有很多联系,但落到具体的街巷空间和社区文化,又非常不同。能把香港这些年来在城市建设和更新方面的经验教训带到上海,并与之交流,对我们建筑师以及学生都有深远的意义。”李亮聪说,“也许居民单从表面看,理解不了作品背后的涵义。但这并没有关系,我们正是希望把设计理念蕴藏在作品里面,等待大家慢慢品味。然后告诉后人,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对历史的敬意。” (上观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