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资讯

版面概览

上一版   

 

2019年12月2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历保建筑的新时尚之路 破解垃圾分类封管难题

居委干部上门收集信息
街道自治办及相关部门指导居委干部上门收集垃圾的解题思路

实施垃圾分类以来,昆山居民区党总支克服居民区垃圾箱房多、各类宣传督促工作量大的困难,特别在推进历史保护建筑小浦西公寓弃用管道垃圾问题上,居民区党总支针对历史保护建筑的特点,立足老旧小区实际,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努力打造垃圾分类“新时尚”小区。

小浦西公寓位于塘沽路393号,约1931年建,顶部曾加建两层,现楼高九层,属于历史保护建筑。每层楼均设有一处垃圾投放闸门,闸门内是一条从顶楼贯通至底楼的管道井,居民将垃圾直接扔入井内,这已经是几十年来的老习惯了。要实施垃圾分类,封闭垃圾管道意味着要改变小浦西31户居民的生活习惯,这并非一件易事。小浦西地处塘沽路乍浦路沿街,大楼里亦无安放分类垃圾桶的地方,这又是面临的另一大难题,但是“封门”势在必行。

经过前期调研,居委详细排摸了小浦西所有住户的具体情况,从自住出租到在职退休,从居住人数到上班时间,从党员数到高龄数,一一记入成册,做到底数清;走访中居民也提出了不少顾虑和诉求,例如,管道垃圾封闭后抛物情况会不会增多?又如,封闭后垃圾管道内的臭味是否会危害居民的健康?错过定时投放的时间垃圾该扔在哪?耄耋老人上下楼扔垃圾的安全隐患等问题,也被一一记录备注,做到情况明。

在街道自治办及相关部门的指导下,为启动上门收集垃圾提供了一个解题思路。为此,昆山居民区党总支摸索出了“面对面、心换心、手把手”的工作法,带领小浦西党员、楼组长“面对面”多次上门,“心换心”答疑解惑,“手把手”正确投放。居委干部和党员志愿者实行“三步走”,第一步到居民家中发放告知单,党员带头承诺先行,通知居民即将封闭管道;第二步发放征询表,送上干湿分类桶,面对面答疑解惑,引导居民了解垃圾分类、封闭管道井的好处;第三步实时观察跟踪,做好每户居民的投放记录。

用“心换心”的方式,听取居民意见,解开居民心结。在每层垃圾洞口封闭前,先清理四壁再进行消毒,用水泥砖砌好,放上石灰,最后才封闸门。全程由居民现场监督,直到满意为止。和居民商议流动垃圾桶的摆放位置,由原先的转角大铁门移置如今的正门口。居委干部轮流值守“手把手”引导居民正确分类投放,党员自主结对老人,进行上门代收,得到小浦西居民表态:坚决拥护垃圾分类号召,并从原来早晚投放时间调整为晚间一次投放。

历时一个月来,小浦西成功作为北外滩街道首个实施上门收集清运的点位,得益于街道强有力的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具体指导和支撑;得益于两委班子成员凝心聚力通力合作;得益于广大居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以及党员志愿者的参与和默默付出。昆山居民区党总支将继续在“新时尚”之路上进行积极探索,形成党建引领下垃圾分类工作有效的长效机制,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体现在为民服务理念的实效工作中。  (自治办)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北外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