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崔烨 石佳盈 近日在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金融诈骗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中显示,近三年金融诈骗发案量同比持续下降,平均降幅超20%。虽说如此,但金融诈骗形势依然严峻,不法分子纷纷祭出了各式各样的新型诈骗,以下就解析金融领域出现的“割韭菜”新套路,防患于未然。 警惕“退保理财”巨坑 近期,上海公安机关查处一起犯罪团伙假冒保险公司名义,通过信函、短信、电话诱骗保险公司客户退保转购理财产品,从而实施非法集资犯罪的案件,揭开了隐藏于行业内的“退保理财”新骗局。 警方介绍,上海捷量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量公司”),通过不法手段获得上海多家保险公司的保单信息,随后指使公司业务员冒充上述保险公司客服,采取随机拨打电话、发短信等方式联系上述保险公司投保客户,诱骗客户提前退保,购买该公司非法理财产品,并承诺年化8%至10%不等、保本保息的固定收益。截至案发,捷量公司共吸收8000余名投资群众共计3亿余元资金,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上海公安经侦总队一支队一大队副大队长林琛表示,该案多以辨识能力较弱的老年人为诱骗对象,60岁以上老年受害人超过八成。目前,公安机关已对徐某、成某等2名主要犯罪嫌疑人采取刑事拘留强制措施,并已对信息泄露源头实施打击。 受害人顾先生称,给他打电话的嫌疑人自称是保险公司客服,而且对自己信息很了解,“说我一直在买保险,信誉很好。他给我介绍的理财产品利息比银行高,还会送我小礼品和红包,我就买了。”顾先生说,他于2018年2月买了该公司2万元理财产品,第一个月收到一百多元利息,但从第二个月开始再未收到任何钱款,业务员也找不到了。 近年来,上海公安机关在侦办非法集资系列案件时发现,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手法愈加多样和隐蔽。涉案公司多以发布虚假的融资租赁、票据、房地产等投资项目,或者向投资人私下许诺固定保本、高额保息,通过实际控制的关联公司向投资人提供所谓的“担保”;私设资金池,投资人资金并未用于涉案公司对外宣传的投资项目上,而是用于资金出借、还本付息、投资其他项目甚至个人挥霍;采用线上平台与线下门店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中青年人和老年群体销售的覆盖。 上海警方表示,下一步将在继续侦办该案件的同时全力做好追赃挽损工作,同时提醒市民在投资理财前,要审慎核实机构资质、业务员身份,甄别“真假李逵”保险公司,要对高额回报擦亮双眼,对于承诺保本保息、固定收益的理财产品要坚决拒绝。 三招防范新型欺诈陷阱 今年以来,银联大数据统计分析显示,电信诈骗案、盗窃银行卡、非法套现、冒用他人银行卡、网络消费诈骗案件仍然多发。从作案手法表现来看,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电信诈骗形势依然严峻,其中超过90%是由于个人信息泄露所致,已成为犯罪主要源头;二是各种风险交织并存,利用网络渠道伪冒办卡、通过APP软件套现、无证机构侵占商户资金等手段活跃;三是移动互联网领域支付犯罪大幅增加。通过社交网络平台、欺诈APP软件、恶意二维码等进行诈骗的案件频发,移动支付安全已经成为用户最担心的问题之一。 为防范各类新型欺诈手法,中国银联特别提示消费者注意以下三点:第一,应通过正规渠道申请银行卡,谨防黑中介留取个人身份信息后伪冒办卡,并实施盗刷;警惕钓鱼网站,注意支付类网站开头是“https://”,不点击短信中的链接,不在不明网站填写银行卡卡号、有效期、安全码、短信验证码等信息;警惕免费W iFi,避免使用免费W iFi进行网络支付,以免被不法分子盗取用户名和密码;使用移动支付时,建议APP上只绑定小额银行卡,删除APP前,切记要解除绑定的银行卡,可减少个人支付账户被盗用的危险。第二,消费时不要让卡片离开自己的视线,警惕不法分子使用侧录器复制银行卡的磁条信息,建议将磁条卡更换为安全性更高的芯片卡。第三,如签购单上商户名称与消费商户明显不一致,则签购单上的商户就可能涉嫌无证经营支付业务,消费者可以向支付清算协会的支付结算违法违规行为平台进行举报,一经查实,还可以获得举报奖励。 针对POS收款用户,中国银联也提示了以下三点:第一,学会“慧眼识金”。要通过正规的金融机构及特定非金融机构申请POS终端,核实签约主体是否持有“支付业务许可证”。无证机构常使用“免手续费”、“费率封顶”、“一证办机”等广告用语,如与无证机构签约,有资金被截留、挪用、卷款跑路的风险。第二,检查“名实相符”。要关注POS机收款银行账户结算信息,核对往来账中的对方户名是否为“某银行或支付机构备付金账户”;若汇入资金来自某某公司汇入,建议立即更换为银行或具备合法资质的支付机构,以免资金受损。第三,确保“合规经营”。加强财务人员与收银员管理,合规经营,切勿参与不法套现活动,如为他人提供套现服务的,或将面临非法经营罪的刑事处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