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琪 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是一项广受欢迎的惠民工程,但实施起来却并非易事,居民对加梯政策不了解、落实过程中产生纠纷等问题频繁出现,为破解加装电梯这一城市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长风新村街道全力推进加梯工作,开启“比学赶帮超”新风尚。 有问有答 大篷车现场咨询有实效 成立23个加梯服务分中心,由居民区书记或居委会主任担任分中心主任,由3个以上加梯品牌企业入驻分中心成为中坚力量,让居民享有家门口的服务点;由经验丰富的加梯公司工作人员组成加梯咨询服务队,为居民提供“一站式、全流程、专业化”的陪伴式加梯服务;由分中心和服务队将“加梯大篷车”开进每一个小区,现场为居民提供政策咨询和疑难解答,营造良好的加梯氛围……在2月26日召开的长风新村街道加梯工作推进会上,随着一系列加梯工作清单被明确提出,加梯政策咨询难的问题迎刃而解,居民在家门口即可了解、掌握加梯“行情”。 “我们楼能加梯吗?能加梯我就不卖房子、不搬家了……”“我家住4楼,大概要付多少钱呀?”“开了个好头之后,又要怎么落实呢?”在长风一村居民区加梯服务分中心的活动现场,一群咨询加梯政策等相关信息的居民们,纷纷向加梯服务咨询队的队员们提出问题,队员们结合宣传折页、海报、展板、加梯小程序等线上线下的形式热情地为居民们进行讲解。 自3月6日起,“加梯大篷车”流动咨询活动在51个小区循环开展,居民们了解信息更清晰了,加梯工作的推进也更方便了。不少居民更是主动要求参与到加梯工作中去,文沁苑的陆先生就主动表示:“作为一名老党员,我愿意加入加梯三人小组,为我们6号加装电梯出一份力。” 有呼有应 居民心声认真听 风荷苑小区建于20世纪80年代,属于当时上海市对市中心城市建设动迁后集中新建的小区之一。经历了30多年的风雨,小区内不少基础设施都年久失修,且均为六层一梯4户无电梯多层住宅,这让许多高楼层居民成为“悬空老人”。然而,高楼层的老人渴望加梯,低楼层的居民顾虑通风、噪音,年轻人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加梯意愿的统一是第一道也是最主要的难关。 为此,风荷苑小区在原有加梯工作组的基础上,借助市场上优质加梯公司,再形成5个工作小组“分户包干”、相互竞赛,街道及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也参与其中,逐步形成“包干竞赛法”,通过你追我赶的相互“竞争”,比学赶超,并经常性对5个小组的成绩进度进行评比,形成良性循环,确保加梯工作顺利高质量完成。同时,实行指挥部与每个居民楼栋签约情况“双挂图”作战,大家可实时了解楼内每户居民征询情况,以便及时相互提醒和监督。同时建立“每日例会制”,积极落实每日一例会,每日一推进,每日一总结,归纳汇总当天的签约情况,时刻做到“心中有数”,并在小区内进行公示。针对上了年纪、腿脚不便或者不实际居住此地的业主,则利用长风原有的“掌上加梯小程序”,让他们动动手指就可以轻松完成掌上签约。 这些经验做法就像一颗种子,在长风51个既有多层住宅小区生根发芽。如果说“加梯大篷车”是居民与加梯咨询服务队面对面沟通的开始,是一次有益的尝试,那么打造智能加梯小程序、绘制五色加梯地图、制作漫画闯关加梯宝典、汇编药方式加梯锦囊,并逐步提炼党建引领法、宣传发动法、包干竞赛法、挂图作战法、先易后难法、以心换心法、因户施策法、精准服务法、掌上签约法、锦囊妙计法等加梯十法,则更加全面地夯实了加梯之路。 有始有终 陪伴式加梯有温度 为了让更多居民早日乘上电梯,街道“1+2+N”陪伴式加梯服务应运而生,“1”即街道加梯办,“2”即品牌加梯公司和专业社会组织,“N”即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红色议事厅、楼事汇、社区达人、老娘舅等,构建出多平台、多层次、全方位的民意协商机制。通过“1+2+N”的陪伴式服务,将加梯纳入小区公共事务治理重要内容,让居民在自治共治中完成加梯。 2019年11月初开始启动征询工作,永大加装电梯工作室以及长风物业公司,白玉二委业委会、居委会、业主代表等经过多轮协商,原本定于2020年春节后启动第二次征询和公示事宜,但好事多磨,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拖住了加梯的脚步,家住低楼层的一位老人也一度对加梯工作产生质疑并坚决反对。楼组长与党总支书记轮番劝解,用亲切易懂的方式,向老人介绍加梯有专业法律维权团队支持、专业机构跟踪监督等保障。通过多次陪聊谈心,最终打开了老人的心扉,让老人安心加梯。 专业团队的保驾护航、全程陪伴的贴身服务,随时随地解决疑难杂症,3月2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1+2+N”陪伴着51号楼居民们走完“加装电梯路”,乘上了“幸福直通车”。下一步,长风将继续深入推进加梯全覆盖,解决更多人群的上下楼难题,切实让群众获得“上上下下”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