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朱惠兴(长风四村) 2021年3月24日晚上八点多,我已躺在床上,忽听电话铃声响。是老劳模赵根海打来的。赵根海说:“看了今天《解放日报》头版刊登的‘庆祝建党百年’的活动安排,心里激动,睡不着觉。”我理解这位老同志的心情,与他“煲”起电话来。第二天下午到他家继续聊,听他讲述人生故事和对党的一番赤胆忠心。赵根海表达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永远跟党走的决心! 我感慨这位老同志对党的信仰与忠诚。前年,86岁的他,在7月1日凌晨2点出发,从长风家宅步行四个小时到中共一大会址。去年,87岁的他,在6月30日深夜11时出发,从长风家宅步行六个小时到中共一大会址。今年,88岁的他,打算继续步行到中共一大会址。而在今年的年初三,他已去了嘉兴南湖瞻仰了“红船”。因为今年是“庆祝建党百年”,所以增加了“嘉兴南湖行”这一活动内容。 有关劳模赵根海的人生故事,我先后写了七篇文章,在周到普陀的《长风回忆录》以及《长风社区晨报》刊发。老同志的故事还有许多,这里结合“庆祝建党百年”活动,择录几则尚未报道过的小故事。 一块围兜与一双小花鞋 多年前的一天傍晚,一位80多岁的老太蹒跚地来到常德路“茂大昌”粮油煤商店。她走到赵根海面前,把一块围兜与一双小花鞋递给赵根海,说:“根海,听说你添了千金,这一块围兜与一双小花鞋送给你,是我的一点心意。”原来,这是居住在新闸路1576弄的沈老太。她的牙齿掉了,吃饭不方便,赵根海经常买些乳腐去看望她。沈老太过意不去,当得知赵根海有了孩子以后,就把藏在箱子底部几十年的一块绸布翻了出来,戴着老花眼镜一针一线地缝制了一个月,做了这一块围兜和一双小花鞋。赵根海接过围兜和小花鞋,想到了“慈母手中线”的情景,激动得热泪盈眶。 赵根海说:“我想起了我的娘。我想,如果我的亲娘在,也会缝制围兜和小花鞋的。我亲娘在旧社会受尽了苦,没有钱买米,生了病也没有钱去看医生。在我9岁时母亲病死了。母亲死后三天,大姐姐给人家当了童养媳,半个月后小妹妹又饿死了。我在乡下没有办法再活下去,所以跑到上海来学生意。” 笔者说:“是啊,只有经历过旧社会的苦,才会体会到新社会的甜。所以我们要感恩共产党,是共产党领导我们翻身得解放,过上幸福的好日子。” 一封来自 福建前线部队“汇款单” 1960年4月的某一天,赵根海忽然收到来自福建前线某部战士的一件汇款单,汇款单附言:“根海同志,汇上人民币四十元,请代交给人民公社作集体基金。”原来,这是居住在新闸路1536弄的胡老太在部队当兵的小儿子寄来的。赵根海经常去军属家中慰问,对他们嘘寒问暖,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胡老太每次给儿子写信,总要提到赵根海,说这位粮店经理像亲人一样关心着她家的生活。因此,这位在国防前线的战士把每月节约下来的津贴,寄来汇款委托他把这笔钱转交给人民公社,以表示军人的一番心意。 赵根海说:“我也曾报过名参军,没有被批准。但我是预备役军人。我有《兵役证》。所以我对军人有感情。我想,他们的儿子去当兵了,家里也需要有人照顾。我经常去关心,可以让他们的儿子在部队安心服役保卫祖国。” 笔者说:“胡老太儿子从福建前线汇款给你,请你转交给人民公社,这是对你的信任。信任是无价之宝,有什么比人民群众的信任更重要的呢?” 一对老姐妹的“口碑” 为了感受老劳模赵根海当年工作环境的氛围,笔者再次来到赵根海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寻访当年的弄堂居民并倾听他们对赵根海的评价。在常德路519弄“又一村”弄堂口,一对老姐妹在“负曝闲谈”。笔者上前施礼。 “老阿姨好!你们认识60年前茂大昌粮油煤商店的那位老劳模赵根海吗?”笔者问。 “认识。根海推车进弄堂看见我,就会叫‘郑阿姨,我来啦!’我今年85岁,原居住在常德路493号。我在居委会做过。赵根海一门心思为弄堂居民服务,做了许多好事。他是好人。他是我们弄堂居民的热心人。”郑阿姨说。 “根海与我老头最谈得来,我们把他看作自家人。我今年88岁,原居住在常德路501号,与他们店堂间路不远。记得当年区委书记派轿车来接他去火车站到北京参加全国群英会。这条路上敲锣打鼓放鞭炮,像过节一样闹猛。我们都感到光荣。”安阿姨说。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从这对老姐妹口中,笔者得知了赵根海在弄堂居民中拥有良好口碑:康定路749弄三层阁的孤老朱阿姨,患有关节炎腿脚不便,赵根海把米面糯米赤豆送上门,并代为购买过节日用品。常德路633弄孤老华伯伯,在弥留之际拉着赵根海不肯放手,他噙泪感谢赵根海一路陪他:背他到浴室洗澡,帮他打扫房间、洗衣服、买东西,帮他找医生打针治病。常德路562号余阿姨,对前来送米的赵根海说:“现在的粮店,真是人民的好粮店”。她想起了在旧社会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粮店关门。她的丈夫去乡下买米时,被日本鬼子冲散,结果米没有买到,饿了三天三夜,活活地饿死了…… 笔者后记 老党员、老劳模赵根海同志的先进事迹,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他把米面油盐酱醋送到弄堂居民手中,同时也把党的关怀送到了他们的家。他是弄堂居民的“贴心人”,弄堂居民也把他当作“自家人”。怪不得当赵根海去北京参加群英会时,在他工作的常德路店面前,会出现群众蜂拥、夹道欢送的场面。这是一位共产党员与人民群众 “鱼水情”的生动写照。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我对这位不忘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表示由衷的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