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杰 在曹家渡社区活跃着一支群众演员团队,成员平均年龄60岁以上,他们既不是专业背景出身也没有老师指导,完全靠的是自己对社区的热爱和心中的责任感,让他们所在的剧社成为曹家渡社区的一张闪亮名片。每当他们登台亮相时,迎来的是社区居民的掌声和点赞。让社区居民收获幸福感,传播正能量是他们的使命所在。 剧社取名成偶然情系社区为民想 2012年,曹家渡街道根据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的需求,正式立项社区减压项目,通过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的形式,并由上海阳光精神心理康复服务社承接,作为子项目的百姓剧场也孕育而生。最初,百姓剧场是以心理剧为主,并邀请心理老师参与其中,目的是在社区引入专业心理辅导,帮助有这方面需求的社区居民。但因心理剧的舞台表演和情感表达,和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有距离,导致节目反响不是很好。2013年,阳光社减压项目组调研后决定,从社区里挑选一批有表演潜质又热心社区事务的居民,加入百姓剧场的演出团队,演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同年,百姓剧场正式更名为“爆米花”剧社。说起剧社改名,还有一个小故事。团队负责人唐培发老师告诉记者,虽然成员们都是退休老人,但谁也没坐在家里闲着,到老年大学上课,当社区平安志愿者,参加街道合唱队的排练等等,让他们的业余生活得到充实。平时,大家都是挤出时间排练,有时甚至错过了饭点。有一次,他在街边小店买了一袋爆米花带到排练场地,分给大家当做点心吃。不知谁说了一句,“剧社名就叫爆米花吧”。 唐培发说,爆米花的名字既简单好记又朗朗上口,借爆米花之名寓意分享,在社区里传播正能量,让广大社区居民在观剧同时,收获幸福感和归属感,对社区多一份关心,对身边人多一份友善,为构建和谐社区贡献力量。 6年间,剧社团队为社区居民带来多场印象深刻的节目演出。团队成员许妙君记得,第一场演出内容就是关于如何改善婆媳关系,在剧中她饰演了一位新上海人的上海婆婆。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还特意找了几个家里有新上海媳妇的家庭了解情况,从中准确把握角色之间的关系。 在已经上演的剧目名单里,记者看到有改善邻里关系化解矛盾的,有科普交通法规倡导文明出行的,有防电信诈骗的,演出的故事都来自居民的实际生活,让大家感同身受。去年,为配合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成员们编排了一部《身边的雷锋阿叔》,收获社区居民的集体称赞。每年,街道会同社会组织根据居民的反响和需求,对减压项目和子项目进行调整或新增,政府与专业社会组织同心合力,让项目服务更加贴近居民需求。2015年,“爆米花”剧社更是荣获了曹家渡街道优秀社区志愿者团队荣誉称号,以及第一届静安区社区生活服务中心优秀社区服务项目荣誉。 以演代练场场新百姓眼中大明星 按照《曹家渡社区减压项目》要求,剧社每年需要排练2部新剧,并在辖区公共活动场地进行4次巡演。同时,老剧和新剧一起作为巡演节目,贯穿全年。内容接地气,有人情味是“爆米花”剧社的最大特点,剧社也因此吸收了一大批粉丝,几位剧社成员也成为了居民眼中的社区明星。 目前,剧社成员有10人,核心成员5人。由于不是专业科班出身,所以成员们在排练时并不是背台词,而是将自己还原角色所处的情景中找感觉。剧社编排新剧是从写故事大纲开始,经过集体讨论构思出整体架构。之后,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性格特长选择角色。没有事先设计的台词,而是以每次排练为基础,通过排练让大家增加熟悉度,每次排练都有新内容添加进来。从构思到排练,再到最后登台演出,一部新剧的诞生往往需要3个月。电视、广播、报纸,个人的生活经验和小区里的所见所闻,都成为剧目的素材和演员的灵感来源。 在当前演出的剧目中,除《一颗苹果树的故事》这部讲述百善孝为先的家庭伦理情景剧外,其余剧目都采用了纯沪语对白。舞台上,演员们用生活化的语言真情流露,感动了无数社区观众。社区居民在观看过程中,也会不由自主地进行联想,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徐蓉珍老师说,每次演出都是对自我的提升。在剧社成员看来,每次演出都有所收获。 巧的是,几位核心成员在退休前都是教育工作者,是共同的爱好使他们走到了一起,也是心中的那份责任感,让他们用表演的方式展现真善美。用他们的话说就是,他们是一群幸福快乐的老年人,加入剧社当群众演员让他们越活越年轻。将来,剧社还有望开设自己的工作室,招募培养年轻人,让“爆米花”剧社的牌子继续在社区中发光发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