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小城大事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6月1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姚西小区仅用两周时间成功撤桶

姚西小区86号楼前的垃圾厢房
环卫工人清运垃圾厢房的干垃圾

□记者 朱杰

今年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正式施行。垃圾分类纳入法治框架后,个人混合投放垃圾最高可罚200元,单位混装混运最高可罚5万元。位于静安区余姚路上的姚西小区建造于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典型的老式公房小区。近期,该小区仅用了短短两周时间,就完成了小区垃圾投放点的撤桶工作。

撤桶先行

让居民逐渐养成习惯

原先,姚西小区除现有的3座垃圾厢房外,还设有12个垃圾投放点,这些垃圾投放点就设在居民楼下。没有施行干湿分离前,每个投放点都有一只垃圾桶,那时候居民把所有的垃圾都往桶里扔,桶满了就把垃圾丢在桶旁,影响周边环境。在垃圾分类工作开展前,居委会也曾有过一番讨论,如果在投放点增加干湿分离垃圾桶,不仅需要增加桶的数量,而且容易加重垃圾杂乱无章的情况。因此,居委会决定做垃圾分类的第一步,就是将投放点的垃圾桶按时间撤掉。

小区3座垃圾厢房分别位于24号、35号、86号楼旁。为了体会居民扔垃圾的“日常”,居委书记周健和其他居委干部,实地反复测算居民楼距离垃圾厢房的步数。经数据汇总,居民楼距离垃圾厢房的平均步数是80-90步,最远距离也不超过120步,按一步0.5米计算,居民楼距离垃圾厢房最远距离大约在60米以内,平均耗时在1-2分钟。

刚撤桶时,居委会在投放点放上告示牌,让居民对垃圾分类有初步认识。之后,居委会逐渐减少投放点,但告知牌仍放在原处。最后,12个投放点上的垃圾桶全部撤掉,告知牌也被移到了垃圾厢房旁。撤桶过程前后持续了两个星期,在此期间有些居民刚开始有些不适应,但随着撤桶的持续进行,小区居民也逐渐习惯了。现在当你来到姚西小区时,会发现居民楼下的垃圾袋已不见踪迹,居民们都自觉地把垃圾投放到垃圾厢房。

厢房改造

为定时投放做准备

开展垃圾分类过程中遇到困难属于正常现象,姚西居委会的做法就是有计划分步骤,积少成多,每天一小步十天一大步。撤桶收获了良好成效,这为接下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打下了群众基础。

从干湿不分到干湿分离,从一天只能回收1桶湿垃圾(1桶容积为120L),到后来一天回收3桶、5桶,再到现在一天回收8-9桶。周健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环卫标准,平均150户居民每天产生1桶湿垃圾,这样算下来小区1470户居民每天产生的量差不多就是10桶,但10桶只是一个“及格线”,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再过一个月就到了盛夏时节,那时居民产生湿垃圾的总量会更多,预计每天回收桶数也会翻倍。

小区三处垃圾厢房每处都有7-8只垃圾桶,其中多数是干湿垃圾桶,以“4+4”组合形式呈现,同时还有志愿者值班,指导居民正确投放。此外,考虑居民在投放湿垃圾除袋时,难免会弄脏手,志愿者还贴心地在地上放上一盆水,方便居民洗手。

另据了解,街道绿化市容所将对3座垃圾厢房进行改造施工,并配备水槽,确保四分类垃圾桶摆放到位,最后在外墙面张贴垃圾分类的指示牌和宣传标语,形成规范化配套设施。改造施工预计于6月底前完工。垃圾厢房改造完毕后,将由24小时开放制逐渐过渡到早晚定时开放,其余时间段处于关闭状态。

全面宣传

垃圾分类党员带头

在对楼组长和党员代表进行垃圾分类培训时,姚西的居委干部就强调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在垃圾分类这件事上没有贫富之分,每个人都向往舒适的居住环境,谁也不愿意生活在杂乱差的环境里。现在施行垃圾分类,既为当下的环境而分,也为子孙后代而分,垃圾分类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当前,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正在持续推进,居委会将发动楼组长和党员代表,每人负责自家左右两户居民或是同楼层居民的垃圾分类工作,确保垃圾分类顺利进行。周健认为,做垃圾分类工作不能急功近利,需要循序渐进,如果想让居民转变以往的行为习惯,就需要给他们时间。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曹家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