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人物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6月1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明月新邨居民余彤回忆与上海美影厂结缘的故事

他曾参与制作中国动画《大闹天宫》

上海国际电影节主会场上海影城
余彤的《电影放映技术资格证》
上海国际电影节市民观影手册封面

□记者 朱杰

近日,第二十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隆重开幕。6月15至24日,来自海内外的500余部优秀影片将在全市47家指定影院展映。在众多展映影片中,有一部影片非常特殊,它就是上海美术电影制品厂出品的《大闹天宫》。今年正值该片上映55周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将官方海报的主角设为孙悟空,也是对这部国产动画片最好的致敬,让这件国之瑰宝展现在世人面前。

家住明月新邨的余彤今年已经75岁了,年轻时的他在新疆支援建设待了16年,回沪后又在静安区少年宫和双鹿冰箱厂工作过,可谓阅历丰富。他的一生总是与美术打交道,并且还有幸参与动画片《大闹天宫》的制作。在本期内容里,记者就借电影节的“东风”,让他谈谈和这部经典动画片的不解之缘。

美影厂“实习生”每天两点一线

1962年余彤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1964年春节刚过完,美影厂因赶制《大闹天宫》缺人手,就委托街道在辖区招收一批有美术基础的青年。“美影厂好,离家近,工作又和美术、电影相关的,街道领导话音刚落我就答应了”,那时的余彤把进入美影厂当成了自己人生的转折点。

余彤回忆说,和他一起进厂的一共8个人,当时厂里没有组织面试,进去就是先做临时工,如果做得好半年以后转正。在美影厂制作一部动画片,从最初的人物设计,到描绘人物的轮廓线,再到对人物进行上色,最后到拍摄,每道工序都对应一个组别,大致可分为动画组、描线组、上色组、背景组和摄影组。由于缺乏经验,余彤和其他新人就先分到上色组开始了实习。

上色组的工作就是在一张张赛璐璐片上,将描线组完成的人物轮廓,按照要求进行匹配上色。每人配有一张镂空的工作台,台面四个角装有固定装置,桌子里边还配有一盏灯泡,用于上色时的照明使用。进房间前要脱鞋穿拖鞋。上色前,每人根据分配到的人物,从颜料桶里挑选出匹配的颜料。正式开工前,每人的左右手都要戴上白手套,防止指纹压印在赛璐璐片上,有感冒咳嗽的人还要戴上口罩。

上色时要先将有描线的正面朝下,固定在工作台面上,然后用毛笔蘸上颜料在反面进行上色。看似简单的工作,其实要求十分严格,一不能超线,就是不能将颜料涂到轮廓线以外,二不能留白,轮廓线和颜料之间要求无缝,三是颜料涂得均匀,不能厚薄不一,否则摄影时灯光一打就花了。

底片上的轮廓线都很细,稍有不慎就容易失误。经过几天的实际操作,余彤也摸索出了窍门,他的做法是先把沿轮廓线附近的部分先上色,等这部分完成后再填充其余部分。就这样,在上色组的几个新人里,数他做得既好又快。

以孙悟空为例,电影里孙悟空的表情变化是通过眼珠转动实现的。1秒钟24帧,脸部的外部轮廓保持不动,动的是最里面的黑色眼珠。如果单拿一两张底片作比较,肉眼很看出其中的细微差别。只有将24张底片叠在一起看,才能看出人物脸部的整体变化过程。每天收工后,新人们就把自己的成品拿给老师傅检查,一个镜头十几张片子叠在一起,如果有哪个地方不对马上就能看出来,有瑕疵的片子就做废片处理,每天产生多少废片就成了考核依据。

在上色组锻炼两个月后,由于成绩突出,余彤被转到了描线组继续实习。同时,他被厂里选为青年代表参加美术理论基础知识学习,利用休息日和其他同行一起接受油画大师颜文樑的指导训练。描线组的工作,就是把人物底稿附在赛璐璐片背面,然后用钢笔、毛笔“照葫芦画瓢”地描出各色人物。相比上色组,描线组的活更讲究功力。动画中有各色人物,有的好描,有的难描,有时候人物的线条复杂,一个上午只能描10张底片。

余彤刚进描线组时不是很顺利,一天下来总有几张不合格的成品。于是他每天下班回家后就在旧报纸上用铅笔勤奋苦练,画大小曲线和直线,锻炼握笔的控制力。当时厂里上班是早上八点,下班是下午五点,因为《大闹天宫》的工期进度紧张,所以每个人每天的工作量几乎都是饱和状态。那时候的他一天除了中午回家吃饭,其他时间都在工作,成了真正的两点一线生活。

当时描线组的组长名叫施有成,毕业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施有成是聋哑人,平时和其他人交流靠打手语或者写纸条。余彤还记得,那时候美影厂的描线组和上色组有一批聋哑人,大多毕业于聋哑美术学校,是当时两个组的主力。巧的是,施有成此前也住在武定西路上,可惜老人在5年前就去世了。在余彤的印象中,施有成对他们很严格,对他们提最多的要求就是“精准”二字。

当时,和《大闹天宫》同时期制作的还有《集体有余》《草原英雄小姐妹》《小蝌蚪找妈妈》等动画作品。但各个制作组之间不允许串门,就连同一个项目组里的成员也不行,这样规定是为了保证员工能全神贯注、不分心。

16年边疆生活难舍美术情怀

就当余彤认为实习一切顺利时,命运却给他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弯。国家政策号召青年支援边疆建设,他在家里排行老二,大姐因为气喘病一直在家没有工作,三妹马上高中毕业,四妹年纪还小。一边是错失转正的机会,另一边是不忍心大姐抱病去外地,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余彤决定为了家庭孤身赴疆。作为交换条件,大姐也马上被政府安排了工作。

1964年6月25日是余彤从上海出发去新疆的日子。到新疆后,余彤被调到阿克苏农一师七团,有美术专长的他没过多久就被分到团部宣教股负责宣传工作,画插图、排版全由他一人负责,将设计底板放在油墨机上一滚,一张小报就算制作完成了。之后,余彤又考出了电影放映技术资格证,担任团部的电影放映员工作。

当时,团部距离阿克苏电影厂有78公里的路程,汽车来回一趟也要大半天时间。农一师一共有十六个团,一部影片在每个团轮一遍也要小半个月,有时候电影紧缺就用新闻纪录片凑数。临时搭建的银幕,配备一台16mm放映机,放映一场露天电影就是这样简单。余彤说,那时候放电影前要先放幻灯片,内容是播放各支连队的收成情况,公布先进分子和劳动模范名单。

1965年即《大闹天宫》公映后一年,余彤在新疆终于观看到了这部他亲手参与制作的影片。当看到银幕上闪烁着栩栩如生的动画,让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息。这也是他至今为止唯一一次在银幕上看《大闹天宫》的机会。余彤说,他的一生都和美术结缘始终放不下,如今他活跃在老年大学油画班,经常参加油画作品交流活动,老年生活过得快乐而充实。虽然他终究没能成为美影厂的正式员工,但参与制作《大闹天宫》却让他感到自豪,他希望明年美影厂重新开放后能进去看看。

记者手记

经典是经得起岁月沉淀的

□记者 朱杰

根据古典名著《西游记》前七回改编而成的国产动画片《大闹天宫》,是从孙悟空潜入东海龙宫摘得如意金箍棒开始,期间经历了被玉皇大帝招安当了弼马温小官,之后在得知被骗后又与天兵天将在花果山展开激战,整个故事跌宕起伏。事实上,《大闹天宫》自创作从1961年至1964年前后历时4年之久,其中上集完成于1961年,下集完成于1964年,余彤老先生参与制作的正是下集部分。

直到1978年,全国观众才等到了《大闹天宫》的全本公映,即上下集连放。在本届电影节期间,记者有幸与其他观众一同观看了这部半个世纪前的经典动画片。在那个没有电脑绘图技术的年代里,整部影片全部是由人工制作完成,制作精良让人叹为观止。这部影片承载了老一代艺术家的心血,也记录了一个时代,它也将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发光,照亮中国动画事业前进的道路。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曹家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