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沈谙欣(静安小学) 我今年十二岁,从小生长在上海。我的祖籍是江苏省宜兴市,宜兴就坐落在太湖西岸。我爷爷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他在宜兴精陶厂工作了几十年。从小我身边就有许多陶瓷物件,像文房四宝、精美的花瓶、茶具等。 在爷爷的相册里,有几张相片令我记忆深刻。第一张照片里的爷爷是二十多岁,赤着上身站在火光熊熊的龙窑前,腰里扎着围裙在干活。爷爷说,那时国家不富裕,工人都是在高温下赤膊干活,美丽的陶瓷产品就是这样合着汗水一件件烧出来的。 第二张相片里的爷爷已步入中年,他坐在桌子前给一个花瓶上色,我看见他脚下还排着很多只花瓶。爷爷说,当年客户定制的花样都是靠人工一笔笔上色的,既费时又费力。那时爷爷发奋学习,还考上了陶瓷美术学校,毕业回厂后做起了技术员。 第三张相片里的爷爷已经光荣退休,胸前戴着大红花,站在全自动化龙窑前。机器自动输送带把一件件陶瓷品送进龙窑,工人在恒温间用电脑控制生产。爷爷脸上的笑容是那么开心,那么陶醉。噢,我忘了告诉大家,现在再也不要人工上色了,工人直接把各种花样贴在陶瓷毛胚上,一次性定型烧成,大大减少了成本。 最后一张相片是我和爷爷站在宜兴陶瓷博物馆前。这是国家级的博物馆,馆内有丰富的藏品,包括当代的彩陶、精陶和美陶,展示了宜兴陶都的风采。在众多展品中,有一件出自爷爷之手,那是一套深蓝色的文房四宝,笔筒上刻着一条腾飞的龙。陶都宜兴和祖国一起焕发光彩,走向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