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杰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全国各族人民都翘首以盼“十一”国庆的到来。70年一路走来,无数人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奋斗。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却在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一辈子,正是他们的恪尽职守才换来了国家的发展。 国庆前夕,记者采访了家住万航渡路的蔡正华老先生,生于1949年的他与新中国同岁。或许从他的身上,读者能感受到老一辈人的奉献精神。 生于曹家渡,从未离开过 蔡正华的身份证显示,他出生的年月是1949年1月14日。1949年1月29日是那一年的大年初一,所以按照农历算,蔡正华的生肖属“鼠”。蔡正华现在的家就在万航渡路391号,这是一栋两层楼高的旧式小楼,从出生到现在,他就一直住在这里,从来没有离开过。 经蔡正华介绍,原先他家后面全是居民住宅,里面的弄堂四通八达,当时这片区域归康家桥居委会管。“康家桥”在现在的地图上已经找不到了,成为了历史名词。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新辟的武宁南路连接了静安至普陀。一大片老房子因市政工程而拆迁,唯独万航渡路上的几栋小楼没有拆,后来划给了中行居委会。 蔡正华的学生时代都在曹家渡度过。作为1968届的毕业生,他是典型的“老三届”,当时全国开展“上山下乡”运动,城市知识青年响应党中央号召,到祖国的边疆到农村帮助建设,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蔡正华在家排行老二,上面有个大姐,下面有三个妹妹。当时大姐已经参加工作,他因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最后是由三妹代替他去了安徽。 由于高中时就加入了共青团,毕业后的蔡正华就在街道团委和居委会的团支部负责文教宣传方面的工作,之后还跟着家里的一位亲戚,做过维修水泵马达。1974年,他被街道安排进了街道工厂里做工,在里弄生产组从事检验产品的工作。 街道工厂是1958年在城市开展的社会经济生产形式,主要目的是为了解放妇女劳动力,让妇女走出家门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上世纪70年代,1958年进入街道工厂的妇女到了退休年龄,知青回沪政策也有所放宽,为了继续维系街道工厂的生产任务,蔡正华就和其他回沪青年一起被安排进了街道工厂。 蔡正华回忆说,那时候的街道工厂有很多,每个工厂分配到的任务也不一样。街道工厂作为国营工厂的辅助车间,主要负责产品的组装任务。他所在的街道工厂就和上海人民电器厂对接,组装低压电器设备的零件,最后经过检验合格后就可以出厂。当时街道工厂的最低工资是7角/天,工龄越长工资越高。蔡正华离开街道工厂时,工资是1.3元/天,至今让他记忆犹新。 遇到人生转折,进入冶金行业 1978年,蔡正华的父亲到了退休年纪,那时候国家有“子女顶替就业制度”,父母退休后可由子女办理手续,到父母原单位上班,顶替空余名额。就这样,蔡正华就成了这项政策的受益者,进入父亲的原单位上海冶金设计院工作。 当时的上海冶金设计院属于事业单位,里边的大部分员工是干部编制,刚进去的新人只能算工人编制。蔡正华被分配到了设计院文印科,负责印刷材料、管理资料的工作。1980年,蔡正华通过以前积累的技术经验,在设计院里搞了一项技术创新,和其他同事联合研制成功了一台复印机,获得了上海冶金局的技术奖,同年还被局里评为了先进工作者。 那时上海冶金局有“工人转干部”的培养计划,蔡正华被单位选为了培养对象,到上海冶金专科学校攻读大专课程。当时这所院校施行“双轨制”管理模式,由市冶金局和市高教局共同管理,后来学校和化工专科学校合并为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蔡正华说,他在3年时间里,每周三脱产上课,星期天还要上课,那时候还是单休制,除了寒暑假外,他的生活轨迹就是单位和学校。好在他在街道工厂做工期间,在业余大学进修过英语、高等数学、机械制图、电气设计等课程。有了基础后,让他在专科大学学起来也更轻松。从专科学校毕业后,蔡正华从文印科调到了电气科,在科室里的自动化小组,从事自动化设计方面的工作。 成功研制专利测温仪 经手国内外大小项目 1980年代的炼钢厂大多采用指针显示仪,测量钢水的原理和量体温一样,操作工人用带有热电偶的测温管插进钢水,控制室里的人员就盯着显示仪表看,等待指针稳定后,再通知炉前的工人取出测温管。 相比传统的指针显示仪,数字显示仪更精确,使用起来也更便利。尽管当时的仪表厂已经有能力制作数字显示仪,但鉴于市场需求小,仪表厂不愿意接单。在设计院工作期间,蔡正华就利用项目间的空档期,独自研制成功了钢水数字测温仪。 从开始设计到最后成型,前后花了1年的时间。数字测温仪上的每个数字长宽5寸,一排有四位数字,整个测温仪有20寸电脑屏幕的大小。设计测温仪时,他还利用了单片机原理,在测温仪里编写了程序,既能保证测量的温度实时,又能即时锁定温度,并且数字测温仪直接装在炉前,方便操作工人查看。专利研制成功后,数字测温仪生产了300多台卖给了全国各地的炼钢厂。 蔡正华在电气科工作时,单位就为设计人员配备了计算机,但当时的绘图软件CAD没有中文版,操作界面是全英文,办公室里会的人也不是很多。之后,蔡正华被设计院派到北京参加为期两周的CAD软件学习,学成回单位后帮助其他同事。当时有些老员工还是习惯手工绘图,但最后交项目方案时都要用CAD图纸,这也是行业标准。由于经常对着电脑屏幕画图、看图纸,导致蔡正华的视力受到了损伤,以至于他现在外出走路时,会出现脚高脚低。 从1978年进入单位到2007年退休,近30年时间里,蔡正华经手了不少大小项目,并在1987年入了党。退休前几年,他经手的几个大项目有上钢一厂的不锈钢项目,上钢三厂、五厂的电炉项目,后来这些厂先后划归宝钢集团。 1995年国家施行双休日制后,上海还一度出现过“星期六工程师”的热潮。多了一天休息后,工程师们都抓住机会接外活。蔡正华当时也为不少乡镇企业做过项目,为家庭增加了收入。 蔡正华回忆说,以前的万航渡路远没有现在这般热闹,马路两边都是里弄和小洋房,只有零星几家小吃店。那时候居民购物就是往两头跑,买高档东西去静安寺,买低档东西时去曹家渡“五角场”。万航渡路正好处于两头中间,闹中取静。 退休后的蔡正华加入了静安区老年科技协会,成为讲师团成员。每月他都会走入社区,为居民宣讲科普知识,为老年生活增添活力。他表示,与新中国同岁是幸运的,他为祖国今天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他希望年轻一代能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工作岗位上拼搏向上,再创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