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国琼(康定居民区) 1918年,我的父亲李玉珍出生在河南许昌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戎马一生,参加革命后先后当过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并参加了彪炳史册的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战役,是名副其实的渡江勇士之一。之后,他又跟随部队一路南下浴血奋战,前赴后继解放了大西南,直趋西南边陲歼灭残存的反动匪徒,最后驻地云南、昆明,时任昆明军区通讯团政委。 平时父亲是一个沉默的人,低调寡语,可能是因为经历数十年战火出生入死,得以幸存者特有的风格吧。父亲在战争年代曾多次负伤,最致命的一次是子弹穿过肺边,虽抢救脱险,但一直困扰着日常生活。 1960年代末,父亲离开部队转业到工商银行昆明支行做政治部主任。10年后刚过六旬的父亲因病医治无效,离开了深爱他的母亲和我们姐妹。我因早早离开家乡忙于工作抚养孩子,只有在探亲假时看望父母,在父亲病重期间,我们忍不住泪水,他却总说:“别哭,我的那些战友都没能看到胜利而早早地长眠在战场上,村里一起出来参加革命的现在只留我一个了,能活到今天又有你们我已经很满足了。”事来如讴生大海,人去似影灭长空,如今只留下父亲当年遗留下的那些同样沉默无语,看来如此简陋稚拙却标示着累累战功的军功章。 我一直崇拜父亲,当年是他老人家鼓励我参军,经百里挑一我有幸成为国防文工团的一名军人。在10年部队生涯中,我挥洒青春汗水,苦练基本功,一直活跃在边疆为兵服务,代表军区首长慰问边防哨所深受官兵欢迎。特别是在1968年间,我所在的文工团为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官兵鼓舞士气。我亲眼目睹了为保家卫国献出年轻生命的战友,内心的伤痛无法用语言形容。 1970年代后期,部队裁军文工团撤销,我随同上海籍军人丈夫转业回沪参加地方建设。一天,18岁的小儿子放学回家,告诉我他要参军,我不假思索地支持他。6年后,他从部队复员转业回到上海,成为一名社区民警,他工作努力深受居民好评,两次荣立三等功。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怀念我的父亲,缅怀父亲和为国捐躯的先烈们,同时也为我家的三代军人而感到自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如果有机会我还要把我的孙子、孙女也送去当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