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杰 位于延平路340弄的曹家渡街道社区志愿服务中心,自2015年10月成立以来,经过4年时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社区志愿者团队的孵化基地,辖区企业与居民联系的纽带,以及展示曹家渡社区志愿者风采的“窗口”。当前,社区志愿服务中心登记在册志愿者8679名,各类注册志愿服务团队129余支,发布各类服务项目近百个,常态化志愿服务项目18个,涉及为老助残、交通文明、医疗保健等多个领域。 “一对一”定制服务,让老人玩转手机 2019年1月,社区志愿服务中心针对社区老人,开设了“志愿乐学堂,快乐E时代”智能手机使用培训课程,每月两节课,每次上课45分钟,深受社区老人的欢迎。 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确保每节课的质量,每节培训课的人数严格控制在30人左右。智能手机培训课的志愿者来自中国电信上海号百信息服务分公司呼叫中心、上海邮电设计咨询研究院有限公司的企业员工。15人组成的志愿者团队同时服务30位老人,平均1个志愿者对接2位老人,基本能做到“一对一”服务。在课上,志愿者教老人使用微信,在朋友圈发送生活趣事,和家人进行视频电话,向微信好友发送文字、语音等。 在老年学员们看来,这些原本都是年轻人的专属,经过授课教学,老年人也能独立操作。由于课程没有报名次数限制,不少老人连续几个月每次都来上课,将志愿者教的内容反复操练,回去后还带动起了周边老人的报名热情。另外,志愿者还可以根据老人的不同偏好进行定制化服务,让老人全方位了解自己手机的功能。 除手机技能培训外,志愿者还结合现实生活案例,向老人们介绍如何预防电信诈骗,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为老人安全使用智能手机提供了正确指导。每节课结束后,志愿者还会布置作业给老人,让老人回家后温习当天学到的知识。下次上课时,志愿者会让老人们先做随堂小测验,测试一下老人对上节课内容掌握的熟悉程度。 该课程现在成了社区志愿服务中心的“招牌”课程。在接受课程培训的老人中,已有不少人能独立操作智能手机,用手机软件叫车、玩转朋友圈不再是难事。让老人们熟练操作智能手机,不仅可以动脑、动手,还能帮助他们扩大交友圈,丰富晚年生活。 急救培训人数超七千,公益剧场走进幼儿园 周末,社区志愿服务中心的活动场地经常用于急救培训和社区青年的沙龙活动。2017年,上海静安倾爱公益发展中心入驻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并得到静安区红十字会授权开设急救培训课程,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则提供场地支持和协调帮助。在2年多的时间里,7000多名志愿者在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完成了急救培训课程并结业。 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开设的急救培训课程从2017年起步,在2018年和2019年得到发展。参加急救培训的学员年龄也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目前,社区志愿服务中心每月固定开设1至2场急救培训课程,吸引大批青年志愿者的热情参与。在参加急救培训的学员中,大部分人员来自社区、辖区企业事业单位和学校。 急救培训的普及员证书和急救员证书,分别针对不同需求的学员。获得普及员证书较简单,只需学员掌握基本急救知识即可,完成8个课时的培训并通过考核后就可以拿到;如果学员想要获得急救员证书,就需要经过16个课时的培训,考核内容也偏向实操性。 按照规定,参加急救培训课程的学员,其年龄需要在18周岁至60周岁之间。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幼龄儿童也是发生突发情况的多发人群。今年“5·12”母亲节当天,在由曹家渡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主办的红十字日主题宣传活动中,“小救星成长计划”游园会吸引了不少亲子家庭的积极参与,让幼龄儿童通过做游戏了解基本的急救知识。 社区志愿服务中心作为供需对接平台,配合街道红十字会将急救培训课程送至辖区幼儿园。在培训模式上,也有别于成年人的课程,通过游园会、公益剧场等轻松活泼的形式,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急救知识。 其中,公益剧场是今年下半年刚起步的项目,让企业志愿者走进属地幼儿园,以“一人一故事”儿童剧的形式演绎急救知识。在公益剧场上,志愿者会先表演一段儿童剧,孩子们结合志愿者的表演提出问题。之后,志愿者再针对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将儿童剧重演一遍并加入相关的注意事项,加深孩子们对急救知识的理解。 搭建交流平台,弘扬志愿精神 上海静安倾爱公益发展中心承接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后,逐渐将社区志愿服务中心打造成为综合型志愿服务平台。在社区志愿服务中心活动大厅,有一块黑板用于展示当周的活动安排。 记者看到,一周七天每天都有不同的志愿者团队活动。像“甜点新天地”“今‘曹’嘎只菜”这样接地气的活动,报名链接一经发布就被居民“秒杀”,人气非常火爆。每次活动时,参加活动的居民还要签到确认,如有居民没来参加活动,工作人员还会进行电话回访,询问居民的具体情况。 在曹家渡社区,如果你想成为一名志愿者,只需来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做信息登记,并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完成上海志愿者网站实名注册,经过培训后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志愿服务岗位。对于新成立的社区志愿者团队,社区志愿服务中心会针对团队的实际情况,配备专业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从“被志愿”到“我志愿”,通过让志愿者参加不同类型的活动,让志愿者切身感受到服务社区、帮助他人的快乐。 2020年1月1日起,新修订的《上海市志愿服务条例》正式施行。根据新版《条例》,上海市民政部门将依托大数据资源,建立统一志愿服务信息平台,整合志愿服务信息。新版《条例》还从多方面完善志愿者信用激励机制。对此,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也将于近期针对《条例》的修订内容,对社区志愿者团队进行培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