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杰 为了严防疫情境外输入,实现无缝衔接和闭环管理,自3月6日起上海从机场到社区实行24小时不间断值守。疫情就是命令,曹家渡街道在接到防控部署要求后,第一时间派出人员参与静安区机场值守防控工作,从登记信息到护送入境人员上大巴,从小区登记到居家隔离期间的照护,曹家渡街道全员出动,打响了这场防疫接力战。 成立工作组 统筹社区防控 进入三月,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国内疫情防控工作重点转向了防范境外输入病例。上海根据实际情况,也实时更新重点国家和地区的数量,从3月13日公布的8个逐渐上升至3月26日更新后的24个。 街道辖区内有7.8万常住人口,其中外籍人员有6000多人,涉及14个居民区84个居住小区,落实24小时无缝衔接和闭环管理并非易事。3月6日下午,街道迅速调整入境人员防控措施,街道防控综合协调小组落实24小时值班待守机制,建立“街道指令发出后30分钟内居民区工作人员到达小区点位”接应机制。 3月28日零点以前,在没有实行“入境回沪人员一律实行14天集中隔离健康观察”措施期间,机场工作组将申请居家隔离的入境人员信息发至街道,由居委会工作人员核实住户身份信息,并审核居家隔离条件。满足居家隔离条件的入境人员,待核酸检测通过后由大巴专车送回社区。 3月6日的晚上是上海启动闭环管理的第一夜。这一夜,防控综合协调小组成员彻夜未眠。次日凌晨1点28分,社区发展办主任陈巍收到机场工作组发向曹家渡街道的第一条指令,“接送曹家渡社区居民的车辆已从机场出发。”街道工作组成员接到指令后,迅速确认航班信息、人员信息、接送车牌号、驾驶员信息,目标小区、地址及门牌号。 凌晨2点16分,接送这名入境人员的大巴停在了达安花园小区门口,此时居委会干部们早已守候在小区门口。他们立即上前为入境人员进行了体温检测,指导其填写返沪人员登记表。最后在居委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入境回沪人员安全抵达上海的家中。 对于回到社区的入境人员,由社区医生、居委会工作人员和社区民警组成三人流调工作小组,挨家挨户上门开展健康指导,要求隔离人员签订《居家医学观察承诺书》,并建立手机微信联系,一天两次测量体温并报告。14天隔离期结束后,隔离人员将收到《解除隔离通知书》,凭此证明方可解除隔离自由外出活动。 自3月6日至4月2日,曹家渡街道干部、居委会工作人员持续加入到防疫接力战中,24小时待命日夜坚守,时刻关注微信工作群,第一时间响应,确保不漏一单一人。在机场工作组、街道防控协调小组以及各居委会的通力配合下,排摸反馈、服务保障入境返沪人员居家隔离累计266人,出色完成了“闭环管理”的既定目标。 疫情即使命 男儿有担当 3月6日一早,街道接到区防控领导小组通知,要求街道派出人员参与组建静安区派驻机场工作组。街道随即抽调工作人员,派出社区服务办干部黄山加入工作组,他也是曹家渡街道向机场派出的第一位支援人员。在浦东机场,黄山和其他静安工作组成员一起,迎接着一批批入境旅客的到来。黄山的工作岗位在T1航站楼,任务是为居住地在静安区的入境人员登记信息,并妥善安排他们坐上集中转运的大巴。 一天早上,黄山远远地看到有一位老奶奶缓步走来,他赶忙迎上去扶老人家坐下。在察觉到老人情绪不安时,黄山赶紧和老人拉起了家常,缓解她的紧张情绪。在得知老人还没吃早餐后,他又马上把自己领到的早餐递给了老人,同时不断安抚老人,使其情绪逐渐平稳。不久,老人的儿子匆匆赶到。原来,儿子去拿行李时老人独自离开,当他看到黄山对母亲细心照顾后感动地说:“回到祖国真好,上海真好,感谢你们!”。 3月22日零点,作为街道第二批派往机场工作组的陶伊霏,换上了防护装备迎来了他的第一次机场值守。“虽然经过了培训,但第一次上手心里还是有一点忐忑。”陶伊霏回忆说,在迎接入境旅客登记时,有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旅客,语言障碍是工作组面对的最大挑战。 虽然现场有翻译人员,但因人数有限,有时候只能靠工作组成员硬着头皮上。一天当班时,陶伊霏接待了一位从法国抵沪的意大利人。这名外国人不会说中文,连英文水平也十分有限。经过一番周折,陶伊霏弄清楚这名外国人到上海后将要入住的居住地址,但经当地社区工作人员确认反馈,该住址不符合居家隔离条件。 当时机场海关采取限流措施,大大延长了入境旅客的出关时间,再加上语言沟通上的困难,这名外国人的脸上也出现了不安的情绪。此时,陶伊霏急中生智让这名外国人拨通了他在国内的联系人。有了联系人这座“桥梁”,陶伊霏向这名外国人详细说明了居家隔离的防控要求,并对其提出的种种顾虑一一给予耐心解释。最终,这名外国人放心地接受了集中隔离的安排。 陶伊霏表示,经过两周时间的值守,虽然很辛苦但收获也很多。他认为在机场值守的工作与在社区做工作十分类似。如果说有什么工作方法,那就是守住心中底线不放松,平等对待每一位入境旅客,心态平和、有理有据。 自3月6日至4月6日,曹家渡街道已向机场工作组派出了5名机关干部,加入静安区派驻机场工作组参与机场防控工作,之后还将根据需要调派工作人员。在值守机场的日子里,他们不怕苦不怕累,毅然坚守在一线。正如黄山所说的那样,“虽然在防控第一线,起初也是有担心,可到岗后更多的是责任和爱,我们多做点、细致点、专业点,为大家守好第一道关,让入境旅客安全回家就是我们的工作目标。” 日夜陪伴 守住社区安全 在入境人员居家隔离14天期间,街道机关干部和社区工作者日夜守护、接力驰援,各居委会“十八般武艺”全开,开启暖心服务模式。除了做好居家隔离人员的日常照护外,对身处海外的本地居民,街道和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时刻与他们保持联系,让他们第一时间了解最新的防控资讯。 “余老师,您现在还在国外吗?什么时候准备回上海啊?”当街道侨联干部李玥璐得知80多岁的余老师在海外探亲后,便每天和老人保持联系。老人回国具体时间确定后,街道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和老人所在的居委会对接,制订工作方案,做好接机、隔离准备工作。为保障老人回国后的日常三餐,居委会提前为她订好了社区老年餐。机场大巴抵达小区时已是深夜,居委会干部用最短的时间帮老人完成信息收集工作,并护送老人回到家中。第二天中午,街道侨联干部和居委会干部再次上门,给老人送去了生活物资,并对老人说“有需要尽管说,不用怕麻烦!我们就是您的家人、晚辈!”老人激动地回答道:“回家真好,有你们在我很安心。” 3月28日,家住长春居民区的一户四口之家从泰国抵沪,4人中外公是高度近视患者,外婆患有腔梗,同行的6岁小外孙在泰国时不慎受伤缝了8针,需要家人的照顾,不适宜集中隔离,于是提出了居家隔离申请。长春居委会接到“居家隔离确认单”后,立即进行了该户信息核实工作,认为4人符合人性化管理的相关条件。当天半夜,一家四口经区留验点核酸检测为阴性后,由工作人员护送到小区门口,居委会将其接应入户,并送上准备好的贴心提示和应急防护包。第二天一早,居委会又电话主动询问需求,老人的常用药吃完了,需要至定点医院方可配药。于是工作人员再次上门拿着老人的病历卡,先后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静安区老年医院为其配足了两周的药品,同时又为他们提供了必要的生活物资。 记者从居委会了解到,为了更好地监督居家隔离人员的日常状况。入境回沪人员抵达住所后,由居委会工作人员和社区民警上门,为其安装无线“门磁”装置。该装置安在住户大门外侧,“门磁”装置与居委会工作人员的手机互联,只要住户开门,居委会就会收到信息提醒。 长春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刘桦表示,这样做既监督了居家隔离人员,又缓和了周边邻居的紧张情绪。14天隔离期解除后,居委会将“门磁”装置拆除,居民恢复正常生活。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多数居家隔离人员对安装“门磁”装置表示理解,同时对居委会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 在这场防疫接力战中,曹家渡街道机关干部和社区工作者日夜守护、接力驰援。他们是“逆行者”,他们是“守护者”,他们是“志愿者”,曹家渡是这些返沪人员的家,更是全体社区居民共同的家园。抗击疫情,“曹家渡人”有责任和担当,我们也终将能战胜疫情! 编者注:从3月28日零时起,上海市已对入境人员实施100%集中隔离的新举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