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读者

版面概览

上一版   

 

2021年02月03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别了 张家宅(一)

编者按

家住三和居民区的居民耿心龙笔名耕农,曾在静安区张家宅度过了人生中一段难忘的日子。2000年旧区改造后,张家宅消失了,作者也搬离了这居住许久的地方。多年后,作者回忆起老房子里发生的邻里趣事、人文风情,颇有感慨,提笔记录旧时往事。本报将每期摘选《别了,张家宅》中的内容进行连载刊登,以飨读者。

文 耕农(三和居民区)

老静安有个张家宅,四四方方的一块,像一副棋盘。2000年初始旧区改造,把这“棋盘”拆了,张家宅就此从上海版图上抹去了。那搬迁时的喜悦、那宽敞明亮的房子、那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时间要倒流,重新回到当年的日子,我肯定要拽着现在的日子不放!但张家宅是不能忘记的,那种老房子无时不在的,渗透在小搁楼和亭子间的人情味,是不能忘记的。

那时候房子小,一家家紧挨着,谁家缺个油盐酱醋,邻家的盐钵头、酱油瓶你拿了先用。难得烧个好菜,先喊声隔壁阿娘:“侬尝尝味道正好伐?”赵家姆妈包了馄饨,第一碗先送邻居,连说:“趁热吃,馅子是荠菜肉馅的……”。尤其不能忘记的,是石门二路263号那幢楼,那幢楼浓浓的邻里之情,帮我度过了人生的一段苦旅。

张家宅,你曾陪伴我立足生根,看着我结婚生子,那些日常零散的杂乱无章的往事,无时不在撞击着我的心扉。一种无形的催促,催促我应该把你写出来,多少次苦苦思索,多少次拿起笔又迟疑地放下,我能写好你吗?我又该从哪写起呢?

每天清晨,总看到一个佝偻的身影,不管刮风落雪,无论严寒酷暑,一把扫帚陪伴着一个残疾的身躯,每一步走得都很艰难,这是人人都认识的阿翘。夜色笼罩的张家宅,点缀着昏黄的盏盏路灯,照拂着夜归人回家的路。喧嚣的都市静寂了,远处传来悦耳的摇铃声,在空旷的小巷中回荡,人们会习惯地查看下煤气,伸手摸摸关好的门窗,再看看进入梦乡的小囡,在嫩嫩的小脸上亲一下,亲出一嘴的奶香气。

四通八达的大小弄堂,方便了张家宅平淡而忙碌的日子,鳞次栉比的石库门,低矮的平房,陈旧的老宅,拥挤却又和谐。上海女人是出了名的“伽”,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小小的蜗居,被她灵巧的双手打理得井井有条,处处展示着沪上女性当家理财精明能干的聪明才智。沪上好男人,名闻天下,出门时头式煞清,还被小鸟依人的老婆挽着,台型扎足,在家时拎马桶、倒痰盂,脏活累活全承包。小弄堂传来追逐打闹的嬉笑声,是一群孩子背着书包满头大汗。对面过街楼下有穿堂风,一簇人围成圈汉楚争霸,忽然,天边飘来一片乌云,阁楼上阿婆喊了:“下雨了,快收衣裳”,人群便马上散了。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曹家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