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资讯

版面概览

上一版   

 

2021年03月1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别了,张家宅(二)

编者按

家住三和居民区的居民耿心龙笔名耕农,曾在静安区张家宅度过了人生中一段难忘的日子。2000年旧区改造后,张家宅消失了,作者也搬离了这居住许久的地方。多年后,作者回忆起老房子里发生的邻里趣事、人文风情,颇有感慨,提笔记录旧时往事。本报将每期摘选《别了,张家宅》中的内容进行连载刊登,以飨读者。

文 耕农(三和居民区)

张家宅不显山露水,却是块风水宝地,这里栖留过文人雅士,居住过殷实人家,也走出过栋梁之材。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日本友人在这里拍过纪录片,让世界看到了原汁原味的张家宅,为荡然无存的张家宅留住了昔日的市井风情。这里有多家食堂、小卖部、裁缝铺、学校,这里还有家曾被海上文人和宋家姐妹光顾过的“沪江浴室”。每到秋叶飘零,凉风瑟瑟,期待已久的老浴客就急冲冲地赶来,冷清多时的老弄堂一下热闹起来。“沪江浴室”前面,有家炒面大王,门面不大,名气不小,炒面师傅是个“大块头”,他炒的面油而不腻,老少皆宜,那扑鼻的香味配上几根碧绿桑青的菠菜,再洒两滴香喷喷的辣油,只要吃过一次,从此以后就忘不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父亲就到了退休的年龄,但父亲没有退,一直做到我顶替他。我常想,要是父亲当时退了,就没我这段人生故事了,老人家一不是领导,二不是党员,识字也不多,后来我看到他有一沓厚厚的《支部生活》和许多奖状,也许这就是单位挽留他的原因吧。那时我还在偏远的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高不成低不就光棍一条,做梦都做不到天上掉馅饼正砸我头上。

父亲说,我和张家宅是有渊源的,1954年老家发大水,一家老小逃难到上海,父亲那时在石门二路一家药房上班,临时在张家宅租了房子安置家小,等洪水一退,又心急慌忙赶着返乡要秋播秋种,没想到牙牙学语的我赖着不肯走,哭得父母心软了,想退票。但乡下有田产,那可是父亲辛辛苦苦用真金白银置下的,最后还是狠狠心回去了……没想到二十多年后,延迟退休的父亲给了我顶替的机会。这真是,国将盛兴我辈幸,故地重来慰初心,小小孩童思念地,二十年后梦成真,从此我又住进了张家宅。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曹家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