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红人馆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07月0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亲历3场战争 他是战场上救死扶伤的卫生员

秦祖康

□记者 廖荩薇

高荣居民区的居民秦祖康,家中有3个意义深远的传家宝——3枚勋章:抗战勋章、解放战争勋章、抗美援朝勋章。1940年,年仅16岁的秦祖康参加了新四军,在部队的培养下成为了一名卫生员,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的16年中,他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三场重大战争。

秦祖康望着自己的3枚勋章说:“我有2个儿子、1个女儿,我们的勋章要传给子孙后代,要让他们知道,我们今天幸福、稳定的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奋不顾身,英勇战斗换来的,我们要懂得珍惜感恩。”

从卫生员到卫生队长

他在战场上救死扶伤

秦祖康加入部队后,通过学习班和种种实践,掌握了医疗知识。在抗日战争期间,秦祖康成为了连队里的一名卫生员,主要负责抢救伤员和平日里的卫生保健工作,到了抗美援朝战争时,他已然成为了一名团卫生长。

“平时我们会向部队里的战士们进行一些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卫生知识,对生病的同志进行治疗,在战场上就是以救治和转运伤员为主。”秦祖康告诉记者。

一般人听说秦祖康是卫生员,都会认为做卫生工作的风险低,其实不然,有时候作为卫生员会比战士的危险性更高。在两军交火时,战士们都会找隐蔽点进行隐蔽,而为了对一线的伤员进行包扎、救治和转运,卫生员们往往会暴露自己。“看到有战士负伤倒下,我们都要第一时间冲上去给他进行包扎,急救包里的纱布不够用了就用衣服,主要是为了将血止住,然后再将伤员送往后方的医院。”第一次的处理是否正确及时,对伤员后期的治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抗日战争期间,秦祖康就曾因在战场上抢救一名战士而负伤,右腿膝关节中弹,乐观的秦老笑着回忆起当年的惊险一幕:“要是子弹再打偏一点,我今天就不能坐在这里同你说话啦!”

亲历战场惊险

他见证了无数牺牲

秦祖康告诉记者,当时环境艰苦、敌众我寡,游击队大多都以巧妙的方法来战胜敌人,但难免也会见证一些壮烈的牺牲。1941年夏天,日军为了进一步巩固苏南统治区,而且还要将苏南建成“以华制华”的模范区,因此加紧策划“清乡”,并且扩大至苏北地区对秦祖康所在根据地实施了极其残酷毒辣的“清乡”。

当时秦祖康所在的部队位于苏北大丰镇旁边的雨花小镇,要想取得反“清乡”的胜利,就一定要将雨花镇上的据点拿下来。但这据点周围都是一片开阔地,根本没办法接近它,战士们打了2天2夜都没打下来,如果在第3天天快亮的时候还拿不下据点,那么部队的伤亡将会很大,还要牺牲很多战友。

就在这焦急的时刻,部队里有位小战士挺身而出,他说“我去炸了这据点!”他把全连的手榴弹都绑在身上,将棉被包在身体外面,只露出眼睛,在棉被上倒上汽油。小战士一下子窜出很远,钻到据点里点上火,就这样把敌人的据点给炸毁,与他们同归于尽。

这位小战士英勇的举动,不仅激励了战士们杀敌的劲头,也让秦祖康十分震撼。经历了3场战争的他,见证了太多的流血和牺牲,一边尽力抢救着每一位伤员,一边眼睁睁看着生命的逝去。

秦祖康常和儿女们讲起当年的故事时,都不忘一遍遍叮嘱他们要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要懂得感恩,因为他知道“战争期间像这样悲壮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曹家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