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社区要闻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12月0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往昔“纺机”声声 今日“梅芳”阵阵

细数时代变迁,共话“梅芳里”的前世今生

梅芳里·同心园不时举办社区活动,居民在此乐淘淘
居民自制创意剪纸,其中蕴含着梅芳里的众多意象

记者 周晶

居委会大家都知道,有点年纪的老伙伴都习惯称它为“里委会”,即里弄委员会,但上海第一个居委会你知道是哪个吗?

其实它就在普陀区,就在我们长寿路街道,它就是梅芳里。

邻里和睦,夜不闭户

梅芳里曾是纱纺厂职工的落脚地

1951年4月23日,市、区民政部门派工作组在梅芳里筹建居委会。1951年6月8日,梅芳里居民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它是上海第一个居委会。梅芳里旧址位于如今的亚新生活广场,北至长寿路、南至新会路,内有一条主弄和38条支弄,有居民1090户,4336人。

回忆起过往,很多长住于梅芳里的居民对此地有着很深的感情。“呆阿婆”是上世纪70年代嫁进梅芳里的媳妇。她回忆起老梅芳里,不禁感叹:“那时虽然居住条件并不好,但邻里间和睦融洽的关系却是大家心中一笔珍贵的财富。”

当年日商纱厂为本厂职工建造了包括梅芳里在内的“九里工房”,住在梅芳里的大多都是附近纱纺厂的职工,因此大家都互相认识,关系好得就像自家兄弟姐妹似的。邻居们彼此间都非常信任,平时基本都不锁门,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谁家来了客人大家都能够马上知道。并且邻居们都很讲义气,你帮我、我也会帮你,大家相互之间就是一家人。

时代变迁,旧里变高楼

不变的是梅芳里邻里间的浓浓情谊

上世纪90年代由于动拆迁,梅芳里居委会曾一度被撤销,居民也分散到各地。2012年,梅芳里居委会在常德名园里重新成立。形成了如今的梅芳里居民区。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动拆迁后梅芳里已不复存在,但梅芳里居委会这个名字却保留了下来,这段佳话仍被生活于斯的居民津津乐道。

如今的梅芳里居委会管辖着三个商品房小区,分别是常德名园、新会苑、长寿苑。居委会在办公点特别打造了时光长廊和怀旧的设计风格,进一步展现老梅芳里多彩的时代变迁过程,让居民在怀旧氛围中追溯历史印记,传承优良传统。

2016年,以普陀区开展的“同心家园”建设工作为契机,根据“同心家园”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梅芳里居委会发挥基层党建引领的作用,以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为目标,为了解决小区矛盾较为突出的“活动场地少、活动内容单一”问题,社区自治议事会经过共同协商和探讨打造了“梅芳里·同心园”。记者了解到,此处自治空间致力于为社区居民服务,社区自治屋项目也应运而生。

如今,居民们时常相聚在“梅芳里·同心园”,这里不时举办的各类创意活动深受大家喜爱。居民张女士从上世纪80年代就居住于梅芳里,上世纪90年代之后由于乔迁新居她一度离开这里,不过由于挂念这片社区,2010年她又回迁到了梅芳里,经历了数十载的变迁,梅芳里虽然已完全变了模样,但张女士告诉记者:“旧式里弄变高楼,居住在这里的居民也经历了多次轮替,但梅芳里邻里互相关爱的情谊没变,这片社区昂扬向上的精气神一直传承至今。”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长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