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晶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自7月1日起实施,如今《条例》实行已“满月”。近期,记者获悉,正红里居民区的澳门新苑小区里有着一支勇战高温、不惧蚊虫叮咬的垃圾分类志愿者团队,成员共有13人,他们被居民们热情地称为守护“新时尚”的“十三罗汉”。 小区内废弃角落改造亮相成“十三罗汉”守卫阵地 澳门新苑小区位于澳门路88弄,落成于2000年前后,是一处商品房小区,小区由一栋高层和数栋小高层组成,目前共有132户居民入住。 说起以前扔垃圾的情况,作为澳门新苑居民一员的正红里居委会主任马金萍向记者介绍:“以前居民的习惯是到小区正中央的花坛边扔垃圾,好几个露天放置的垃圾桶敞开在小区的‘心脏位置’,不光气味难闻,而且还影响小区形象。” 今年入春后,长寿路街道开始在所有居民区全面推广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不过没有固定的垃圾厢房成了澳门新苑的一处“硬伤”。在征求居民同意之后,街道在小区深处的一处长期废弃角落划出一片区域,改造建成了标准化的垃圾厢房。在改造施工的同时,正红里居委会面向小区全体住户招募志愿者,“十三罗汉”也正是在这时“成军”。 垃圾厢房落成前,居委会干部与“十三罗汉”就率先忙碌起来,他们清理原本区域附近的堆积已久的杂物,让原本废弃尘封的角落焕然一新。“十三罗汉”成员徐大姐说:“居民跑过来扔垃圾,一看垃圾厢房旁边环境乱糟糟,积极性肯定会打折扣,现在全部弄清爽,光是看着就舒服!” 克服困难、研发“神器”守护“新时尚”,背后有故事 澳门新苑这支守护“新时尚”的“十三罗汉”志愿者团队,有着明确的工作制度,成员均按照居委会制定的排班表“上岗”。采访当天正值傍晚定时投放时段,“十三罗汉”中的3位成员——张先生、徐大姐和余大姐与记者谈起了他们与垃圾分类的那些事儿。 张先生是小区里的技术能手,平日里喜欢动手实践的他在担任垃圾分类志愿者后,看到不少居民碍于卫生问题,不愿进行是垃圾破袋,便燃起了研发“破袋神器”的兴趣。从第一代的木质“神器”到目前最新一代4.0版可折叠、可拆卸式的不锈钢“神器”,张先生不但在材质上考究,而且在实用性、可复制性上更是愿意下功夫。“神器”用刀片还是钉子、在垃圾桶上是否固定牢靠、制作成本、居民使用后的体验感都是他研究的重点。张先生告诉记者:“随着‘神器’的不断迭代更新,目前破袋只需短短数秒,居民们现在扔湿垃圾都不再犹豫了。” 个性爽朗的徐大姐平时和左邻右里关系都很好,她打趣地告诉记者:“刚开始做志愿者的那段时间,可是‘得罪’了不少老朋友。”碰到有分类不仔细、存在误投现象的邻居,徐大姐会立即给出改进意见,一点儿也不含糊,她经常和邻居们说:“垃圾分类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以后会一直做下去,如果现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忽悠过去,到时候就不是我来劝啦,钞票方面可是要吃苦头的。”在徐大姐的直言相劝下,邻居们不但没有与她产生嫌隙,反而都开始研究垃圾分类知识。 “除了要做家务,还要照顾幼小的外孙,退休后的生活没想到比原来上班还要忙,做了垃圾分类志愿者之后,我在家手脚都会再麻利一点,做公益的时间全靠挤出来。”余大姐说:“虽然一直围在垃圾桶边,又热又累,不过爱人与孩子都鼎力支持,他们都是我最大的后盾。”采访中,余大姐还拿出了手机向记者介绍她安装的好几款垃圾分类APP。“平时居民扔垃圾时难免碰到些吃不准的情况,要是这个垃圾我也不能完全有把握确定属于哪种类型,查一下手机立马显示,在我的建议下,很多居民都装上了软件,在家就能提升分类精准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