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美彪(曹杨一村) 老辈子人总有些很难改口的叫法,比如将浴室叫做混堂。 曹杨浜和花溪路是平行的,浜上有好几座桥,分割了一村、三村、五村和六村。流过一村的浜的东岸上,靠南是米店,靠北是理发店,居中的就是混堂。它们都是背靠曹杨浜,面临花溪路。 混堂是一长溜的平房,背后是锅炉房,前面是更衣室,中间是淋浴间和大池子。 至于为什么把这样的老式公共澡堂子叫混堂,我没有考证过,也没有大人给我解释。胡乱猜测吧,也许是因为这里各色人等皆有之的缘故亦未可知。 混堂里分两种价位,一种是一毛五分钱的,都是单人的软座,可以躺下来,有条纹状的毛巾被可盖,顾客的衣裳存放在软座旁的木头箱子里,箱子上面有烟灰缸,还可以放茶杯。想喝茶,只须招呼一下,混堂师傅会给顾客端来。另一种是一毛钱的,长方形的大屋子里,一长溜窄窄的通铺,上面铺着席子,底下都是木板。中间空着的地方搁着两只很大的方木桶,里面放着高温消毒后始终热蒸着的毛巾,洋铁皮的盖子封闭着。洗完澡的人就从这方木桶里取热毛巾擦身子。按规定,每人只能取两条热毛巾,只有老顾客,或者关系户,才可以多得到一条,这是面子。这里喝茶得自己去顶头的罐里接,茶杯只能放在通铺的靠背上面。 寻常百姓人家,多以选择一毛钱的大通铺为主,节省五分钱意味着可以买一把鸡毛菜。掐算着用最经济的方式过日子,这在上海,叫做过人家的。 普通人多的地方,往往趣事也多,因为普通人多不用绷着,像寻常的日子,自然着过。 大通铺的屋子里没有箱子,衣裳搁哪呢?钩子上。屋子上方的一周都是大钩子,经年累月,磨得光滑得很,被淡淡的水气蒙着,乌亮。顾客来了,道了师傅好,师傅便指向空位,顾客谢过,去了空位便开始脱衣裳,然后直奔大池子。师傅这就过来,将顾客所有的衣裳攒了一块,用长木头叉子叉住,对了上方的大钩子,使劲一掷,一把衣裳就咬在了墙上。 周末是混堂人最多的时候,为了早得到空位,顾客会用烟卷巴结师傅,好点的烟卷是大前门、飞马,中档的是海鸥、光荣和群英,次点的就是劳动和浦江了。接了烟卷,师傅并不道谢,只是点头,“呃”一下,算是心里拎清了。递了烟,顾客便踏实了等,不再多问,这是默契。 混堂的师傅几乎都是扬州人,老话说,扬州三把刀:切菜刀、剃头刀、修脚刀。这修脚刀指的就是混堂里做事的。其实即便现在,很多洗浴城里的修脚和擦背的师傅也是扬州人。传统把式,一般都难割舍。 遇到小孩子来洗澡,师傅都会逗两下。上海人管孩子叫小鬼头,扬州话则叫小把戏。师傅逗小把戏,最常见的就是摸他们的小雀雀。有一回,来了个一岁大点的小把戏,师傅又逗上了,但是不对劲,边摸边说,怎么摸不到呢?怎么摸不到呢?这家大人便笑着道,师傅,这个小把戏是个女孩。 要是来了顾客闷头更衣不说话,大家会奇怪。等那人低头进了池子,师傅便会小声告诉边上的,那个人是四类分子。 从更衣间往里走,首先是只有两个篷头的淋浴室,永远需要不停地调水温。淋浴室连着盆浴,这盆浴不是浴缸里洗的那种,而是我们平时洗手的那种小磁盆,上面一热一凉两个水龙头,从大池子里泡出来的顾客自己兑合适了水温,就在这磁盆里用清水清身子。因为淋浴不好使,盆浴前排队的人是最多的。 从前上混堂洗澡,大家都不带毛巾,都用淋浴室边池子里堆着的公用毛巾。也怪,那么多年,也没见哪个说得了传染病的。洗澡用的都是普通肥皂,个别人用香皂。那时没有沐浴液,也没有洗发精和护发素。很少的人会拿瓶自己做的肥皂水洗头。 大池子分一大一小两个,小的里面是滚开的水,上面横块格状的木板,总有人躺在上面蒸,来晚了的就在边缘坐着蒸,还有人用那开水烫脚,杀杀脚气的痒。 大池子人多,周末往往要等了才得空位。一般都在大池里泡会,抹了肥皂,再下去涮。抹肥皂的时候,会示意等待的人可以插空,另一层意思就是别把空位给了别人。大池子的水早就是浓厚的肥皂水了,涮一下也就是去去沫,身子还是油腻的,所以得出去淋浴或盆浴。 混堂多在下午两点开门,开门前总是不少人排队,为的是赶上大池子的清水,抢占可以躺着蒸的框状木板。 有一些上岁数的老人,几乎每天都是排队进混堂,馋那清水和木板,上瘾,好像京剧票友每天不吼几嗓子就浑身不舒坦似的。 许多没有澡堂子的全民单位是给职工发澡票的,作为福利。于是,混堂跟前,每天都有人卖澡票。萧条年月,都缺钱,少洗几次澡,用澡票换了现钱去添吃添穿,毕竟来得实惠。没有澡票的,常带着羡慕的目光看着卖澡票的。因为国家不让卖单位的福利澡票,所以这些人只在夜晚出来卖。 混堂里面很少起纠纷,但是混堂门口则几乎天天出事。那时候,也不晓得什么道理,那些里弄里的阿飞到了夜晚,就爱聚在混堂门外,不同拨的人总是较劲,谁也不服谁,一个不对就开打,以致群殴。我小学一个同学亲眼看见一个人被竹篙扎了脖子,好几个窟窿往外喷血,黄鱼车拉了半路,没到医院就咽了气。还有的,被磨得异常锋利的铁锨铲了屁股,床上一趴半年,屎尿难挡。 混堂的寿命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日渐式微,终于让位给了新兴的洗浴城。 自从上大学之后,我就再没去过混堂。混堂被拆除之后,那里成了贯通的滨浜花园。哪一年拆除的,我确实不晓得。 想起来了,混堂的隔壁是家老虎灶,蛮有年头的。 (图片由王美彪、哈啦哨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