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习德修身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7月1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外来租户中的实力派:“爷叔,阿婆,侬垃圾分类了伐?”

洋泾浜上海话也有战斗力

下期关键词:老骥伏枥

□记者 叶苹 整理报道

每天清晨7点到9点这个时间段里,在桂杨园小区垃圾分类的一个点位上,有这样的一位志愿者——她戴着黑框眼镜,常戴一顶鸭舌帽身穿绿马甲,手拿着一把火钳……感觉有点酷?有居民来扔垃圾她便用“洋泾浜”式上海话说着:“爷叔,阿婆,侬垃圾分类了伐?”她就是很多居民熟识的张菊荣,老居民口中的“小张”。

张菊荣是来自安徽宣城的一名外地租客,她在桂杨园小区里住了五年,说长不长,却和小区居民从渐渐熟识到结下深厚情谊。不仅如此,连小区保安说起她都连连称赞。张菊荣看似嘻嘻哈哈,心却很细。自从搬到这里,发现小区居民年岁大的住户很多,自己五十来岁还算“年轻”,也就多帮衬着;除了平时去饭店做小时工的时间,居委会有什么需要志愿服务的活动,时间允许她一定参加。用居民的话来说,张菊荣是个闲不住的“热心肠”:给楼下楼道门口打扫下卫生是家常便饭;下雨天排水口堵了用手疏通也不嫌脏;捡了钱包不带看的就送到派出所;大过年为了多挣些钱留下做工,却还想着大年夜里为小区保安送上暖心的年夜饭……说起张菊荣,年长者都唤她一声“小张”,年纪轻的都亲切称她为“张阿姨”。

如今,她又主动报名成为了桂杨园小区垃圾分类志愿者。都说,外地租客对社区建设很难有归属感和认同感,担心在垃圾分类推进工作中成为“阻力”。张菊荣作为一个平凡的外来务工者,不仅积极参加居民区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还拿出自己宝贵时间花在了每天清晨两小时的志愿服务上,这让很多居民大为感动。

现在每天早上六点多,张菊荣就要起床准备上岗。由于曾经出车祸导致腿脚不好,她会提前一点去垃圾分类点,开启新一天志愿服务。“爷叔,阿婆,侬垃圾分了伐?”张菊荣的上海话并不标准,但充满热情和感染力,居民们看到张菊荣笑呵呵的脸,往往不自觉开始配合垃圾分类工作,甚至有居民在她的带动下也报名了志愿者。

当然,她也遇到过居民十分不配合工作的情况。有次一个居民骑着车带着垃圾扬长而去,行出几十米后,全甩到别人的车底下。她只能走过去,用火钳把垃圾一个一个掏出来,再进行分类丢进垃圾桶。心里虽然很气愤,但她也能理解,多年的习惯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肯定会往好的方向走。

说起生活垃圾分类,张菊荣讲起来头头是道:“居民最容易搞错弄混的就是这些,比如小区里有很多居民喜欢点外卖,而外卖盒质地薄的是干垃圾,厚的或泡沫材质的是可回收垃圾;一个烟头也得细分,有只剩烟屁股的是干垃圾,没吸完的是有害垃圾;像厨余垃圾里,大骨头因为‘难腐蚀’而且不好粉碎,被列入干垃圾……”她又接着说,一开始居民不可能分得都对,所以作为一名志愿者,不仅要告诉居民怎么分,还最好跟他们讲为什么这么分,这样更有利于居民加强记忆。参加街道组织的垃圾分类培训、回家后一有空就会背诵、不懂就问别人……如今张菊荣已能熟记每一种垃圾正确分类方法,她笑着说,“既然做了这份工作就必须做好。虽然每天做临时工,早上起来先要做志愿者到九点,再骑自行车赶九点半的班,很是匆忙,但我觉得很开心。”

桂杨园居委会考虑到张菊荣上午和晚上都要上班很辛苦,便安排她休息,结果她又去了杏梅园小区做志愿服务。桂杨园居委书记陈健介绍,志愿者的工作其实是协助指导保洁员,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保洁员人数有限,志愿者往往需要担负更多的责任。张菊荣勇于担当,乐于拿起火钳帮助居民正确分拣垃圾,这些平凡的举动,是众多可爱志愿者们的一个缩影。

在桂杨园小区里,有一个由党员、楼组长、热心居民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包括身患疾病的老党员吴文彪,居委会担心他身体不安排值班,他却依然希望坚守在岗位上;还有龙阿姨,上午7点到9点时间段做垃圾分类志愿者,之后还去给一位孤老买菜做饭;像张菊荣作为一个外地租客,平时工作辛苦,还主动报名志愿者……他们每天两小时风吹日晒雨淋,一周七天坚持在岗,故事很平凡,但很动人。他们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卓越的贡献,但哪怕具有那么一种精神,乐于奉献、热爱生活,都值得被尊重!曹杨社区晨报已经正式开设“习德修身”专版,每期报纸将发布一个修身关键词。如果你身边有符合关键词主题的好人好事,欢迎向我们提供线索或者素材。电子稿请寄:

caoyang_hom e@126.com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曹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