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杨社区晨报已经正式开设“习德修身”专版,每期报纸将发布一个修身关键词。如果你身边有符合关键词主题的好人好事,欢迎向我们提供线索或者素材。 电子稿请寄:caoyang_hom e@126.com □记者 顾玲 在曹杨新村街道兰岭园社区,有这样一个人,退休后一直致力于参加小区内各项志愿者活动。如发起以物换物的“同心巴士”中转站自治项目;召集志愿者们成立“老周服务队”,每月25日在小区开展集中志愿服务活动等。去年7月1日开始,又积极号召志愿者们参与垃圾分类工作当中,为高龄、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代扔垃圾”服务……他就是社区自治达人周来顺。 从便民服务到为民服务 周来顺是一名有着几十年党龄的老党员,退休后他继续发挥余热,积极参加小区内各项志愿活动,后来受德国斯图加特跳蚤市场的启发,他带头发起了“同心巴士”中转站自治项目,将居民闲置物品,如轮椅车、打气筒、楼梯、自行车等进行公示让居民知道,并通过相互借用模式,让居民之间相识相知相帮,形成熟悉人的社区,让大家走出家门、走进社区、了解社区、关心社区、参加社区活动。 随着“同心巴士”中转站自治项目深入推进,居民们感受到了邻里共享的好处,一些有一技之长的居民还主动提出发挥所长为居民提供志愿服务。 居民王凤祥就是典型代表之一,她告诉记者,自己是一名退休老师,原本并不热心社区公益,之所以成为“同心巴士”项目的志愿者,是因为几年前家里装修时的一段小风波。 “那时候,家里正好需要冲击钻,怎么也借不到。后来,我找到‘同心巴士’中转站,发现有一个居民共享了冲击钻,解决了我的难题。这对我触动很大。”她说,自那次起,她切身感受到了“邻里共享”的好处。随后,便积极加入了“同心巴士”服务组中。“现在,不仅是物物共享,也提倡服务、技能共享。我比较擅长缝纫,家里也有一台缝纫机,所以正好能够利用空余时间,为大家小改小补。”王凤祥说。 后来,越来越多像王凤祥一样有一技之长的居民加入到“同心巴士”服务组。于是,热心的周来顺便把这些志愿者召集起来,成立了“老周服务队”,每月25日在小区开展集中志愿服务活动,从最初物物交换升级到服务共享。 目前,兰岭园“同心巴士”的成员从最初的8人扩充到22人,“老周服务队”的成员从13人扩充到15人,他们中有来自三甲医院的退休医生、街道卫生科工作人员、电工专职人员、也有美发爱好者、点心达人、编织爱好者等。为更好地发挥大家的所长,兰岭园社区居委会还整理了一本服务共享手册,手册上清晰写明了每一位志愿者的联系方式、家庭地址等详细信息。 “只要居民有需要,随时可以直接电话预约,实现上门服务。”周来顺表示,虽然放弃休息,但是看到老百姓高兴满意,信任他们的时候,他们就感受到由衷的喜悦与满足。 有需要就有“老周” 兰岭园居民区3090户居民中,60岁以上居民近40%,其中7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200余名。去年7月1日上海正式施行严格的垃圾分类制度,这对不少老年人来说是个挑战,尤其是对于一些高龄、行动不便的老人,从准确的分类到后期的投放,他们根本无法独立完成。 于是“老周服务队”成员主动揽活,不仅坚持向老人们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定期上门帮老人们检查垃圾分类是否准确,还时常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收取和投放垃圾。 谈及发起“上门代扔垃圾”服务初衷时,周来顺表示:“没考虑那么多,就是觉得这些老人需要帮助,而且也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作为一名党员,在居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我应该第一时间站出来。”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老周”。疫情期间,“老周服务队”成员们也是主动请缨,守好社区的第一线,还定期为隔离14天的外来人员上门消毒。平时在社区,服务队成员划分小组,定时定点关照社区的孤老,帮他们买菜做饭,陪看病陪买药。 其实,1949年出生的周来顺也是年过七旬,论年龄该在家好好休息,但他依然活跃在志愿服务一线。每当有人劝他休息时,周来顺都会说:“只有退休的年龄,没有退休的志愿者,身体允许,我就会一直坚持下去。” “老周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兰岭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蒋玉明感叹道,这些年来,老周服务队的服务为居民带来了便利,也为社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支持,他由衷地感谢以“老周”为代表的社区志愿者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