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装好了,大家再也不用担心上下楼了!”近日,桂巷新村30号加装电梯项目正式竣工,本次加梯项目的“领头人”——84岁的冯福明老先生也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竣工仪式现场,亲自见证这一神圣时刻。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除了本楼住户,竣工仪式现场也有其他楼栋的居民慕名而来,要求一同体验新电梯。原来,虽然桂巷新村30号并不是小区内首栋完成加梯的老楼房,但却凭着双开门的独特方案和几乎缩短一半的施工速度,成了小区内家喻户晓的“明星楼”。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个性化定制电梯方案 桂巷新村位于曹杨新村街道的桂杨园居民区内,建造于20世纪80年代初,拥有着十几栋多层住宅楼。 然而,即将进入“不惑”之年的桂巷新村,40%的住户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加装电梯俨然成为了解决社区老人出行难、上楼难的最大需求。截至目前,桂杨园居民区已有3栋老楼房完成了加装电梯,其中就包含了刚刚竣工的桂巷新村30号。 但从外观上看,桂巷新村30号却在一楼比其他完成加装的楼房多了一个通道口。原来,这是小区居民与加梯公司商量过后,为桂巷新村30号量身定制的“S型双开门”电梯方案。 加梯小组在前期征询意见时了解到,1楼住户普遍觉得加梯对自己没什么好处,通道口正对着自家的门,电梯一装上,来来往往的人很多,容易没了隐私。 为了让一楼住户不受影响,同时兼顾其他楼层的利益,加梯小组与三菱电梯公司经过多次沟通,最终设计出这样一套独特的方案——建成后的电梯将采用西进东出的方式,保留原先位于东面的大门,一楼居民的日常采光和通行就丝毫不受影响。在西面打通一扇新的门,作为一楼电梯的入口,因电梯为双开门电梯,居民搭乘电梯到达其他楼层后则从东面的电梯门进出,巧妙避开西面的楼梯口,一出电梯门就是平地走廊,也不用担心从楼梯摔落的风险。 党建引领助推加梯进程 桂巷新村30号楼成功加装电梯,是诸多热心居民在党建引领下充分发挥自治共治作用的成果。 早在去年6月份,既是加梯项目“领头人”,又是老党员楼组长的冯老就萌发了带领大家一起加装电梯的想法。 于是,雷厉风行的他开始组建加梯小组,没想到刚招募就一呼百应,“我家客厅大,以后就来我家开小组讨论会吧!”“我有一个在三菱电梯公司上班的朋友,我来问问他!”……加梯小组成立后,第一次征询就得到了五分之三住户的支持。然而,虽然方案基本敲定了,但这样的设计可谓曹杨辖区乃至普陀区第一家,在居民眼里,电梯公司提供的设计图纸就犹如“天书”般复杂难懂。 冯老见状,立即从家里搬出一踏瓦楞纸、几把手工刀,花了两天两夜赶制出了一个电梯模型。“侬看,一楼电梯往这走,二楼侬再从这边出,不就不搭嘎了吗?”在冯老的演示与讲解下,居民们一下就明白了S型双开门电梯的运行原理。 考虑到电梯以后长期维护的不易,加梯小组协商提议本次加梯由居民全额出资,将政府补贴的费用用于电梯后续的维护,这样一来,电梯就有了长久维护的可能。 但406室的住户在经济方面较为拮据,看到电梯报价后,担心自己一下子拿不出这些钱。加梯小组得知后,想到给电梯公司付款是按四期付的,该住户也可以“分期付款”,本着“有事大家帮”的邻里们也纷纷表示理解。该住户见状,心中的疑虑立刻打消了,便坦然接受了这个提议。 “加梯是一件利民便民的大事,每个人的特殊困难和诉求都需要重点关照。”冯老认为,虽然在原则上只要有三分之二的居民同意,就可以把加梯提上日程,但仍要一步步解决居民的疑虑,让加梯成为人人皆欢喜的便民好事。 群力策力破解加梯难题 与其他楼栋相比,桂巷新村30号楼的电梯加装工作是曹杨辖区内效率最高、速度最快的,从前期的筹备工作到竣工只用了近4个月的时间,而这与曹杨新村街道、桂杨园居民区党总支、居委会、业委会、三菱电梯公司等多方群力策力,积极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初心理念的作用脱离不开。 受历史遗留因素影响,桂巷新村30号楼楼顶右侧的电缆仅用于装饰,本身并不通电,而只有移除这一段的电缆才能保证正常施工。 为此,桂杨园居民区党总支牵头居委会、街道加梯办、上海市北供电公司营销部党总支第二支部及物业公司,召开“红色议事厅”会议,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 不久后,市北电力专业人员就来到实地进行勘察并移除了该段电缆。 为了让加梯工程能够顺利开展,桂杨园居委会跨前一步在施工点附近搭建起了临时工具间,方便工人们摆放工具设施和休息小憩。 施工开始后,来来往往的工程车频繁进出小区,占领了一些车位,部分居民心里就有了意见。 桂杨园居委会见状,便在小区门口摆放了施工信息告知牌,并安排安保人员轮岗执勤,指引居民绕弯停车。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居民,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也会上前进行沟通。 如今,在各方的努力下,桂巷新村30号的居民终于告别了“悬空”的日子。电梯一经启用,居民们欣喜不已,甚至自发地将家中的绿植和字画摆进了电梯间,为老房带来了勃勃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