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年年底,曹杨南岭园居民区将迎来一个巨大蜕变——全小区22幢“合用户”居民楼,全部晋升为拥有独立厨房与卫生间的崭新居所。作为首个旧住房试点改造的老旧小区,南岭园居民区从“第一个吃螃蟹”到“推倒多米诺骨牌”,经历了什么样的改变?期间遇到了哪些波折?党总支又是如何化解? 居住环境显著提升 全体居民告别厨卫合用 南岭园居民区沿街的76-77号楼,是小区内最后一幢正在进行旧房改造的居民楼,预计年底竣工。 几天前,76岁的陈大爷特地回到这个布满施工脚手架、空气中全是水泥味的地方,默默与自己住了30多年的老房子告了别。 他对“贴扩建”、“抽户”等专业术语一窍不通,可当一年前居委干部询问他是否愿意签约以支持旧房改造时,陈大爷二话不说就签了字。“在新房子里,每一户都有自己的厨房和卫生间,整个屋子面积还能扩大,又不要我们的钱,有什么不愿意的呢?” 不仅是陈大爷,所有“蜗居”在“合用户”居民楼里数十年的居民们,都对翻新后的房子满怀期待。曾经的他们,常年面临着“如厕难、洗浴难、烧饭难”的困难。 南岭园居民区里仅有一个自然村,即始建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曹杨五村。随着年代的更迭,墙皮剥落、房屋开裂渗水等问题随之而来,狭小的楼道里堆满了几代居民无处安放的生活用品,多家合用的厨房、卫生间脏乱不堪,拥挤逼仄的空间里毫无隐私可言。 2013年,五村被选中为曹杨辖区内首个进行旧住房成套改造的老旧小区,主要通过“贴扩建”的形式,敲掉位于居民楼北面的合用厨卫,扩建出崭新独立的厨房与卫生间,以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截至目前已惠及近千户居民。 不过,陈大爷在高兴之余也有点小忧愁,“就是隔壁老伙伴要搬到一楼了,以前隔着门就能聊一天,现在要坐电梯楼上楼下跑了。” 原来,因76号居民楼与位于北面的77号居民楼离得太近,有的楼层公用空间有限,一户一独用分配不过来,只能通过“抽户”的方式把这层楼分不到面积的住户“抽”出来重新安置。曾是国营商铺的一楼被政府回收,将被改建为这些住户的新居所。 同心旧改一事一议 推到旧房改造的“多米诺骨牌” 76-77号楼旧房改造的竣工,将为南岭园居民区走了整整8年的改造之路画上圆满的句号。想到这里,党总支书记赵晓春感慨万分:“这是我做过最难,也是最有成就感的事。” 2015年4月,她接任南岭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一职不过两个月,小区里最早完成居民100%签约的两幢老楼房就开始施工了。彼时的赵晓春和所有党总支班子成员都觉得,“万事开头难”,现已有前人案例在先,可借鉴些经验,而且改造旧房这等利民便民的好事,应该不会有人不愿意。 可令大家没想到的是,头两幢完成签约的楼房加起来也只有40户居民,小区里“一梯七户”、“一梯十户”的居民楼比比皆是,人一多,就为达到100%签约增加了难度系数,因房型复杂,不同的房型需要不同的设计方案,这就意味着南岭园居民区党总支依旧要“从零开始”。 “当时街道的成套改造办公室都还没成立,我们真的是‘第一个吃螃蟹’的。”赵晓春打趣道。虽然面对着诸多难题,党总支班子还是很快就找到了方向:方案看不懂,就请教设计师和看得懂的居民;人手不充足,就发动楼里的党员骨干和热心邻里来帮忙;最重要的是搭建一个沟通平台——“同心旧改议事会”,将矛盾放在台面上,大家群力策力化解难题。 不仅如此,因为各楼宇之间的房型与矛盾点有所区别,所以每栋楼里都有自己的议事会,以实现“一楼一策一方案”、“一把钥匙开一扇门”。 考虑到改造后的新房是毛坯房,生活拮据的居民便对签约持观望态度,党总支牵头议事会成员就在楼里发起募捐化解经济难题;有已搬离的承租人因家庭矛盾悬而多年未解而赌气不签约,党总支便做起“和事佬”,邀请大家来议事会聊天,一边打开对方签约心结,一边化解家庭矛盾;有居民投诉改建后的采光受到了影响,便与设计师商讨敲掉36公分的墙体,以增加居民房屋内的采光面积; 施工收尾阶段遇到疫情暴发封闭小区,便发动议事会成员上门安抚担忧施工进度将受影响的居民,并建设临时浴室解决居民洗浴难题…… 弹指8年间,南岭园居民区通过党建引领居民自治共治,依托“同心旧改议事会”逐个攻破疑难杂症,最终创造了22幢楼、1000多户居民跨进新生活的社区治理佳话。 八年探索创新路 为后者提供借鉴意义 作为曹杨辖区内第一个试点老房改造的小区,南岭园居民区也为之后的旧房改造提供了一些借鉴意义。 事实上,南岭园居民区一开始的旧房改造需要居民支付2000元一平方的费用。2018年,市领导前来视察南岭园居民区的旧房改造情况时表示,旧房改造要结合实际与群众所需,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让百姓自行付费不可取。 听到这个消息后,党总支班子成员比百姓们更高兴,欢欢喜喜地将前期收上来的钱一分不差地还给了居民。 不过,虽然南岭园居民区已经实现了从“第一个吃螃蟹”到“推到多米诺骨牌”的转变,但还有一个未完成的心愿遗留在心。 受历史遗留因素影响,66-67号、68号、63-65号三幢楼是南岭园居民区里比较特别的存在——一到五层是合用户,六层是原本就拥有独立厨卫的产权房。面对旧房改造,前者极力支持,后者则认为对自己益处不大而持观望态度。 在各方努力下,三幢楼中的66-67号率先完成了“贴扩建”改造,而仍在签约磨合期的68号、63-65号却恰好赶上了加梯申请审批通过。 原先不同意的六层住户态度大转,立即签了约,而66-67号则成为了唯一一幢满足加梯条件却错过加梯申报的房屋。为此,党总支也在向有关单位积极申请,为66-67号楼及其他如今已符合加梯条件的“合用户”改造房屋进行免费加梯,而这也为之后的旧房改造工程在配套设施上提供了借鉴意义。此外,党总支还呼吁一并解决小区内“成套拆套”这一历史遗留问题。 八年前,南岭园居民区内寥寥可数的党总支班子成员,撑起了1000多户人的民生改造工程,还发展出了20多支“同心旧改”的强大队伍。 八年后,这几支队伍在党总支的带领下,不仅在旧房改造上发挥的了重要作用,还在疫情防控、垃圾分类等社区治理工作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南岭园居民区党总支聚焦民生问题,将民心“拧成一股绳”,积极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初心使命,在“人民城市”的建设中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他们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