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崔烨 资管新规发布以来,银行保本理财发行量占比逐渐下降,保本理财产品逐渐退出市场。据了解,5月份银行理财产品共发行10271只,同比减少15.09%,而且呈下降之势,平均预期收益率跌至4.24%。虽然收益普降,但投资门槛也低了不少,比起以往动辄5万元、20万元起,各大商业银行均有“1元起售”的理财产品—— 传统理财收益持续走低 “我习惯在手机银行APP上买理财产品,以前运气好能买到5%以上的,最近翻来翻去,都在4.3%左右,有的还要求起始投资金额在20万元以上。”南京银行用户王小姐告诉记者,对于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降,她有比较明显的“体感”。 根据普益标准统计,5月银行发行的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平均收益率为4.13%,较4月下降0.04个百分点。下降的不仅是理财产品的收益,还有理财产品的发行量。普益标准数据显示,5月有390家银行共发行了8649款银行理财产品,产品发行量比4月减少636款,5月银行理财收益持续跌至4.13%。业内人士表示,去年资管新规推出后,银行都在压降传统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的规模。 光大银行北京分行私人银行部投资顾问杨梓萌表示,去年人民银行资管新规推出以后,预期收益型的理财规模都在压降,但净值类的新理财发售量逐渐上来。在去年年底的时候,净值化的产品占到所有产品的20%左右,截至目前,已经达到了将近40%。 很多投资者已经从购买传统理财产品转向净值型理财等新产品。普益标准研究员余新月表示,理财产品数量下滑,主要是银行理财近期处于一个净值化转型的过渡期,近半年总体处于下降的趋势,从产品结构看,传统预期收益型产品发行量下降的降幅较大。有理财专家预计,由于市场流动性持续宽松,市场资金利率持续走低,加之银行理财转型压力,短期内银行理财收益率走高的可能性不大。 新型理财最低一元起投 找不到合适的稳健型理财产品的王小姐告诉记者,她很快接到了来自某银行静安支行理财经理的电话,证实了由于资管新规的实施,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的确受到影响,但理财经理还是建议王小姐选择APP端的“净值类产品”:“其实风险也不大,但预期收益会比活期高3%左右。” 记者注意到,银行理财市场正在加速转型,同时,各银行的理财子公司正在逐渐开业,和以前相比,这些子公司推出的新型理财产品门槛很低,有的甚至1块钱起购。 新型理财产品降低了投资门槛,很多产品1元起购,相比传统理财产品1万元或者5万元的起购金额,适合更广泛的投资者。在期限方面,与传统理财不同,新产品注重长期收益,未来会发行10年期的理财产品。目前银行理财子公司刚刚成立,在产品设计方面目前以稳健型为主,银行理财子公司在产品投向上与之前相比有更多的空间,发行的产品可以直接投资股市和企业股权。 在成立子公司以后,和以前相比的话,在投资的范围、产品的品种方面都比以前要多了。真正发行这种股权的产品,基本上期限各方面都与整个股权持有期间、整个企业的成长相对应,为老百姓选择理财产品提供了更多可选产品类别。 投资选择应理性和科学 打破刚性兑付的银行理财产品,“卖者尽责、买者自负”。 多位银行人士提醒,投资者在挑选新产品时需特别关注“理财产品说明书”,仔细阅读并熟知相关条款,尤其要重点了解产品类型、风险等级、投资对象(所投资产)、投资管理人、发行方式、期限、认购起点金额、业绩比较基准以及相关的销售手续费率。 其中,业绩比较基准应是关注的重点。根据一款理财产品过往的业绩或者本类别的所有产品的历史业绩,对其可能达到的收益率做出预估,给未来收益设置“小目标”,即是业绩比较基准。 业绩比较基准只能作为收益率的参考值,真正的净值型产品的收益率会随市场波动。业绩比较基准虽不再作为到期收益高低的参考标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管理者对产品投资的信心。据了解,不少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并没有认真阅读“理财产品说明书”,往往是在银行理财经理推荐下,根据产品收益、期限等因素来做决定。随着银行理财全面净值化,起购门槛虽降低了,但投资者的选择也需要更加理性、科学。 如有银行理财子公司计划布局大湾区指数、科技创新类等多元化产品,而这些和资本市场密切相关的产品可能收益率波动会较大,非常考验银行理财子公司的投资能力。对普通投资者来说也面临新的挑战:须根据自身需求、风险承受能力、市场趋势来选择银行理财子公司产品,合理配置资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