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佳玲 在平型关路801弄,住着一位小有名气的骨科医生。他的名字叫王延雄。如今虽已80岁高龄,但遇到邻居、朋友需要骨科方面的医疗帮助时,王延雄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给出专业的治疗建议。 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王医生不仅从医34年,精于骨科治疗,还曾参加中国医疗队远赴摩洛哥开展医疗援助,医治过无数病人。“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就是他一生的写照。 年少刻苦学医 手术台前胆大心细 王延雄是土生土长的闸北人,高中毕业后进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自此踏上了从医生涯。 1967年,历经6年苦学,二十八岁的王延雄顺利毕业,进入了福州军区后勤第九十二医院,成为了一名外科医生。两年后,他从普通外科转到了骨科,紧接着去了安徽省人民医院进修。正是曾经扎实的学习,令王延雄从来不畏惧手术台。 “那时的医疗技术比现在差远了,没有CT检查、也没有核磁共振,当时有一个孩子送来医院,脑外伤,没有人敢开刀。”王延雄说,小孩子玩气枪,子弹射出后弹到地面,反弹进入了他的头部。他看了病人的片子,通过肉眼定位,判断了子弹的位置。手术台上,他先使用吸引器清除子弹周围的积液,但取子弹时却发现子弹找不着了。“为什么子弹没有了?”他让助手快速清洗了吸引器,小小的子弹就在过滤瓶里。 “不是自己擅长的手术类型,当时有把握吗?”对于这一惊险的手术,记者不禁向王延雄提了一个问题。“医疗上没有绝对,但有信心。”王延雄说道。 援摩义不容辞 不畏条件艰苦 1988年,阔别家人数载的王延雄从第九十二医院调到闸北区中心医院,依然待在骨科。 “老王,你要去摩洛哥吗?”同部门的同事问道。 “去。”王延雄答道。1992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组建医疗队奔赴摩洛哥开展医疗援助,王延雄正是这支医疗队的一员。作为科室的骨干,王延雄义不容辞地踏上了援摩之路,一去就是2年。 王延雄告诉记者,沙温地处摩洛哥北方城市,医疗设备差,当时很多手术都没法做。医疗队除了给当地人看病,还会带教院里的很多新人,传授给她们一些手术知识。 在援摩期间,曾有一名摩洛哥人前来就医。这位病人腰腿剧烈疼痛,已经不能下床。“其实他的病医好一点也不难,他是腰间盘突出,需要做髓核摘除术,但难就难在没有相应的手术器械。”王延雄说,当时“神经拉勾”是神经手术中必备的手术器械,但是由于当地没有这类设备,无奈之下自己大胆尝试制作了一把。病人因此得到了医治,康复后,还特意给归国的王延雄寄来了康复的照片。 在摩洛哥的2年,王延雄没有回过国。“归国时,所救助医院的院长握着我们的手说,中国医生能吃苦、技术好。”王延雄说,那一刻,他感觉到作为一名中国人的光荣,作为一名医者的骄傲。 1994年,这支特殊的医疗队伍获得了“援外医疗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退而不休 在医疗事业上发光发热 从摩洛哥回来后,王延雄一如既往,带领着科室认真工作,直至退休。 2003年,退休后的王延雄在老年报上看见了“银龄行动”,为响应国务院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全国老龄委组织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农业科技等方面的老专家、老教授,启动了援助西部的老年志愿行动。 “招人的正是闸北中心医院的同事,她告诉我正缺骨科医生。当时,上海服务的地区是新疆。”依据报纸上的地址,王延雄特意跑到实地现场去报名。 同年7月,王延雄与一名小儿科、一名妇产科医生抵达了新疆阿克苏拜城县人民医院。这所医院本有一名职工,准备动身去乌鲁木齐开刀,但听说从上海来了一批医生,便慕名来求诊。“他就是腰部有问题,需要做手术。由于地方比较偏远,条件差,医院人才流失太快。”王延雄说。 王延雄告诉记者,就是在这家医院,他曾吃到过一串难忘的葡萄。一个维吾尔族青年,夜间被倒塌的房子掩埋。等到早上有人发现送到医院时,青年的血压已经测不到了,肋骨、手、腿、腰有11处骨折,情况十分危急。 “这个病人当时急需输血,送他来的人并不是他的亲人,我带头募捐了钱,替他交了部分医疗费。输血后,病人血压开始逐渐恢复正常,但由于胸腔积血,导致血压不稳定。在引出胸腔内的积血后,病人生命体征逐渐稳定,抢救成功。”王延雄说,看到病人转危为安,是医者最开心的事情。 这位青年身体好转后,未办出院手续就离开了医院。隔了一段时间,青年的妻子特意摘了家里种的葡萄送给王延雄以表感谢。眼看三个月的援助时间临近结束,王延雄特意去拜城做了20床崭新的四件套送给医院。“我看医院的被子都有些泛旧了,就量了医院被套、床单、枕头的尺寸,想着送一些新的给他们。” “去过之后,心里就惦记着新疆这片土地。”第二年,王延雄又跟着30多人的医疗团队前往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开展医疗工作。这一次,他还带去了大宁路街道老年委员会为当地医院准备的20床医用四件套。 王延雄的儿子受到父亲的影响,也成为了一名医生,如今在静安区中医医院工作。王延雄常教导儿子说:“一朝为医者,一世尽职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