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佳玲 大宁国际小学建校13年来,一直重视学生的艺术教育,建立校级艺术社团,发掘学生艺术潜力,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创新尝试开设“艺术走班”课程,使得学校超过95%零基础的学生至少发展了两个艺术类的兴趣爱好。 艺术团队屡创佳绩 背后有群“追光者” 大宁国际小学阿卡贝拉社团被誉“最美合唱团”并作为特邀嘉宾受邀参加世界女性之声演唱会;校合唱团受邀参加德国柏林大剧院、维也纳金色大厅展演屡获金奖;校舞蹈队在“星光耀香港”全国校园综艺大赛(编导舞蹈)获得“金奖”;校打击乐社团获第十三届青少年打击乐比赛上海赛区校园组小学组银奖;此外,学生在全国、市区美术竞赛中,多次荣获金银铜奖。 孩子们是走上舞台的闪光者,而他们的背后,还站着一群幕后人、追光者。大宁国际小学将音乐和美术学科统称为“艺术教研大组”。这支特色队伍共有21人,负责学校音乐和美术学科的教学工作,平均年龄31岁,其中有4位市级骨干教师,2位区级骨干教师。他们每一个人,都对艺术有着执着的追求。沈隽淼擅长舞蹈,从事教学工作23年,曾代表上海市参加第六届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老师教学评比并获一等奖;吴妍爱声乐,10年教龄,2019年获得上海市爱岗敬业教学能手比赛一等奖;黄婴茵喜绘儿童画,对色彩有深入研究,24年教龄,2017年荣获静安区“园丁奖”;陈翔热爱设计,曾获上海市中青年美术学科教学评比一等奖;崔君瑶精于国画……日前,这支队伍获得了“上海市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打破传统班级格局 尝鲜走班教学 那老师们究竟是如何让孩子们心中的艺术种子生根发芽的呢?又是如何让音乐美术零基础的孩子走上了市级舞台呢? “叮叮叮……”上课铃声响了,记者看见不同年龄的孩子跑进了同一个教室,教室里放着打击乐器马林巴。又看了看其它教室,有的教室是古筝课,有的教室是色彩课,有的教室是泥塑课…… 9月10日,新学期的艺术走班课拉开帷幕。“走班选课”打破固定的班级编排,而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班级。到什么样的教室听课学习,由学生自主选择报名。艺术教研大组音乐组组长沈隽淼告诉记者,从2014年起,艺术组率先尝试在基础型课程中进行混龄式的项目走班学习,学生不论年龄大小,而是根据艺术学习的水平和学习意愿,自主地参与艺术项目的学习。目前,学校开设了19门艺术类特色课程,其中音乐类12个,美术类7个,课程设置上注重文化融合,既有古筝书画等传统艺术课程,也有马林巴、阿卡贝拉、卡洪鼓等具有国外艺术特色的课程。一到五年级的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爱好,一年选择一门课程。每周二、周五上课,每次时长1小时。 “在美术类课程里,色彩、陶艺、书画、儿童画都比较受学生欢迎。”艺术教研大组美术组组长黄婴茵说,这学期设有两个色彩班,每班25名学生,每个班有两位色彩老师。班上一些孩子有在外面上过绘画课,更多的学生是零基础,第一节课她们会对学生的个体学情做一个排摸,分组分层教育,设计弹性美术作业。前几节课,主要激发学生对画画的兴趣,弱化技法,鼓励孩子观察生活,用双眼去发现身边事物的特点,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后阶段逐步通过色彩实验、练习,让学生在反复的实践中领悟色彩创作的感受与方法。孩子们的绘画作品既会被送去参加一些美术比赛,也会在校艺术节上展览。“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也对艺术课程有了更浓厚的兴趣。”在老师们看来,小班化的艺术教学,让老师有机会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当学生在一堂课上完成一件美术作品时,他们的成就感也激励着他们更深入地去探索艺术的世界。” 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 零基础也能登上市级舞台 “音美不分家,孩子们在选择课程时,至少各选修2门音乐或美术类课程,这更有利于孩子们的成长。”沈隽淼告诉记者,阿卡贝拉是学生们很喜欢的一门音乐类艺术课。 “阿卡贝拉是一种无伴奏合唱,即是一首乐曲全凭人声清唱,乐曲中不会应用任何乐器,既考验个人唱歌能力,也需要团队协调性高。前七八节课会教一些唱歌课的基础,之后根据孩子的音色分配音部。每学期会教2至3首轻松愉快的歌曲,教学中会尽量去挖掘出每个孩子的特点。”阿卡贝拉团指导老师丁佳丽说,年纪小的孩子要多鼓励,让他们对自己有信心。她曾遇见一个小男孩,比较调皮,没有什么基础,但很有天资,嗓音音色好,很有爆发力。“对于这种孩子,多给他一些鼓励,多给他一些展示的舞台,让他看到歌曲带给别人的快乐,让他一步一步爱上唱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阿卡贝拉课的氛围都很欢快,我希望孩子们都能感受到唱歌是一件开心的事情。”这位小男孩名叫李昊卿,曾参加上海市民文化节阿卡贝拉大赛获得“最佳人声打击”荣誉称号,目前已从学校毕业。 丁佳丽告诉记者,每一学年的阿卡贝拉课程进度和歌曲都会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整。“很多家长都反映参加艺术走班课后,孩子的自信心增强了,不光是在艺术方面有了初级的入门,还提高了与人沟通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们拥更好的教师资源,桑巴鼓、音乐剧等课程还特邀了外聘老师。校方表示采用走班选课的模式,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个性,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办学模式的多样化。 “用自己的喜好和审美去引导和影响孩子们的感官,让他们发现艺术是‘有用的’,生活即艺术。”组长沈隽淼说,让学生喜欢上艺术,爱上艺术,让他们感受到艺术离生活并不远,希望艺术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这是老师们期望的愿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