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吴婧璇(民办风范中学预备班) 在世人眼里,似乎石库门房子就是上海民居。其实,海纳百川的上海,民居多样,有花园洋房、大楼公寓,也有类似四合院的本地住宅,甚至还有茅棚板房、“滚地龙”。但石库门的比例确是最高的,一度超过70%,著名的“一大”会址就是正宗的石库门建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到此参观、留影,便将石库门传遍全球。大家对石库门就是上海民居的认定也就更加坚决了。 19世纪中叶,上海开始出现集居住宅,即里弄石库门。老式的石库门,一般为“三上三下”,正间带二相,以花岗岩或宁波红石做门楼,门楼为石条框,内设乌漆厚木大门,形同石库,故称为“石库门”。 里弄石库门是中西建筑融合的产物,由中国传统四合院脱胎而来。为适应不同层次民众的需要,后期石库门向小而新发展,出现了“二上二下,一上一下”的新户型。面积虽小,五脏俱全,由小天井、亭子间、客堂、卧室、晒台、灶披间等组成,但依然保留有高墙和乌漆厚木大门。 随着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形成,老式石库门也开始分化,向新式里弄石库门转化,即去掉了高墙和乌漆厚木大门,增添了卫生间、煤气灶等现代设备,小天井改为小花圃,被后人称为改良式石库门。上海比较出名的里弄有忻康里、怀德里、霞飞坊、梅村等。 石库门多幢联列成为里弄,里弄大门口(上海人喜欢称弄堂口)一股常年有皮匠摊、剃头摊、小书摊、和买糖粥、捏糖人等小摊。里弄里的大人们鞋子坏了,拿到弄堂口请皮匠修一下或打个掌;里弄里的男孩大多在弄堂口剃头:孩子们最喜欢花几分钱租几本小人书(连环画)回家看。读书的孩子,放学一做完功课,就会集聚在弄堂口,打弹子、跳橡皮筋、抽贱骨头(木制陀螺)、刮洋片,玩得不亦乐乎。弄堂口成了孩子们欢乐的乐园。如今两鬓斑发的老人,一谈起石库门的往事就刹不住话儿,留恋之情溢于言表。 石库门也是人才辈出的地方,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沈从文、巴金、徐悲鸿、赵丹等等都是石库门出身。坐落在虹口区山阴路大陆新村9号的鲁迅故居就是三层楼的新式里弄住宅,属于改良式石库门。鲁迅的《且介亭杂文》,就是从“租界”两字中各取半字,亭则是指亭子间。鲁迅的诸多文章都是著于石库门住宅。 上世纪30年代,七十二家房客,正是石库门“大杂烩”住户的艺术浓缩。虽然拥挤,但大家生活在这特定的大家庭中,日久天长相互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正所谓“远亲不如近邻”,大家在一起生活,其乐融融,甚是和谐。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石库门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诞生地。石库门不仅是上海的象征,也成了政治、文化的使者。上海的石库门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杰出人才,人与人之间建立了深厚的亲情和友情,给了孩童儿时太多的童趣和欢乐。 我喜欢上海的石库门,更喜欢上海石库门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