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佳玲 姚沁艺 吴佳逸 张翠玲、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热热闹闹过大年是人们最朴实也最真挚的期望。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不少人发现,过年的年味似乎淡了,一些过去春节常见的传统文化节目正在逐渐销声匿迹,虽然春节的重要意义依然无法替代,但年味渐失总让人感觉到春节不复往日的味道。 今年春节前夕,社区晨报几路记者来到静安的各个社区,以传统文化为指引,找寻最纯正的年味。年味在面塑达人的生肖面人中,在民间画家的新年报头里,在书法家挥洒的福字与春联上,也在布贴画匠人的一幅“年年有余”里……我们大可不必为年味的“消退”而唉声叹气,只要能把握时代脉搏,为传统文化找到新“语态”,春节等传统节日的内涵还能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布贴画匠人王奇珍 为春节创作“年年有余” 桌子上放着剪刀、胶水、定型棉、废纸板、几种颜色的废布、一张素描金鱼图……只见王奇珍右手拿剪刀,左手拿废纸板,咔嚓咔嚓,一条金鱼尾巴慢慢成形;放下剪好的鱼尾,她又剪起了背鳍、鱼身、鱼头;各部位所需布料裁好,再用胶水逐一粘好,最后按照金鱼素描图,依部位粘贴,一条惟妙惟肖的金鱼只差“点睛”。最后用纸板剪出三对大中小的圆形“眼睛”,逐一粘上红色、白色、黑色的布料,贴到位置上,这条金鱼便“活”了。 这是王奇珍特意为今年春节创作的布艺画《红红火火 年年有鱼》。 75岁的王奇珍是一名退休的语文老师,家住静安区大宁路街道新梅共和城。走进王奇珍居住的31号楼,很多人都会被墙壁上的布艺画所吸引,这些工艺精湛的画作把整个楼道装点得十分美丽。31号楼也因此被评为大宁路街道的“十佳楼组”之一。而这些手工布艺画正是出自王奇珍之手。 说起如何与布艺画结缘,王奇珍说,这是源于一次在北京的“偶然”。12年前,王奇珍去到北京,在博物馆里第一次看到布艺画,就被深深地吸引。回到上海后,她就购买了相关书籍,每天花几个小时自己研究学习。不久她还发现老年大学专门开设有布艺画课程,她也积极报名参加。就这样,她投入其中,很快就掌握了布艺画的制作技巧,创作能力也日趋成熟。 几年来,王奇珍创作了上百幅作品,而这也成为了她对身边人送出祝福的一种特别方式。小辈结婚,她就按照新郎新娘的造型做一幅《金玉良缘》;朋友家添了孙子,她根据新生儿的生肖来创作;过年时,完成一幅“汤圆”画,寓意“团团圆圆”。 今年是王奇珍接触布衣画的第12个年头,如今家里的书房已经变成了她的布艺工作室。平时,她还会去裁缝店里淘一些衣服的边角料,尝试不同布艺的材质,融合到自己的画作中。除了积极创作外,王奇珍还在小区里开起了教学班,把这门技艺教给感兴趣的居民。大家定期聚在一起学习交流,氛围融洽。她们还把作品拿去义卖,将售画所得捐给慈善基金会。王奇珍说,她希望布艺画不仅可以带给自己幸福,也可以带给身边人、甚至更多的人幸福感。 新年将至,为了表达对新的一年美好的祝愿,王奇珍今年选择了“鱼”作为创作主题。“鱼是年夜饭上不可缺少的一道菜,寓意年年有余,希望新的一年红红火火。” 一谈到春节,王奇珍便想起了自己小时候,“五六十年代年味很‘浓’的”。那时,上海每年冬天都下雪。“门外常挂着长长的冰柱,好几天都不化。”她家住在南市区旧弄堂的一栋石库门房子里。过年前夕,父母就会带着她去裁缝店里挑布料、裁新衣。家里还会买上许多平常吃不到的零食、糖果。“小年一过,母亲就会开始为年夜饭准备,如意菜、蛋饺是一定会有的。冷菜、热菜加一起有十多个,非常丰盛,但是有一点,除夕夜的饭菜一定要有剩的,这是习俗。除夕一早,父亲就会贴上春联。那时没有卖春联的店铺,都是请写字漂亮的邻居帮忙。” 现今,年夜饭轮到自己掌勺,王奇珍说不像以前会准备那么多菜,但是一家人整整齐齐吃个团圆饭仍然是春节最有意义的事。 书画夫妇王广超、黄爱华 轻描牡丹,笔书《元日》,共贺佳春 “我画的是牡丹花,用了红色,红红火火的,喜庆。”黄爱华泼墨挥毫,一大一小两簇飘逸的牡丹花跃然纸上。 黄爱华刚刚落笔,一直在旁边看着的丈夫王广超也摊开宣纸,一笔挥就一幅潇洒大气的草书作品。“我写的是王安石的《元日》。”王广超说,诗中描绘的放鞭炮、喝屠苏酒等景象,有着浓浓的年味,“像这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讲的就是用辟邪的桃木刻上字或图案挂在门口,这就是现在的对联的前身。” 王广超、黄爱华夫妇都是山东人,现居住在静安区大宁路街道。王广超是书法家,自1983年学习书法以来,笔耕不辍,现任中国王羲之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教授,作品曾被《当代中国书法艺术》等刊集收录。但要说如何同书法结缘,这其中还有个小故事。 大学时期,王广超的同桌写得一手漂亮的硬笔书法,同学们借笔记时总会说:“字帖借我看一下。”而向王广超借笔记时,同学们说的却是:“原声带借我看一下。”王广超十分羡慕同桌的好字,决定练习硬笔书法,他买来沈培芳的字帖日日临摹,结果累得手指都需要打封闭。于是他转而学习练毛笔字,买了一本周慧珺的《鲁迅诗歌选》来临摹。后来他了解到,周慧珺老师受米芾影响很深,他想:“我为何不直接学习‘老师的老师’呢?”从此,便开始学习米芾的字。 “写了一段时间,我才发现中国书法确实博大精深。”王广超坦言,随着美学素养的积累、审美观念的变更,“好看”的定义也会变更,“所以文字的魅力,用毕生的精力也积累不完。” 黄爱华开始接触绘画是在二十多年前。那时,王广超时常和书法圈的友人交流,黄爱华也总是会在旁边跟着看,渐渐积累了对艺术的兴趣。“要不我试试画画吧?”有了这样的想法,她便找来资料和画作自学,“没想到,这一画,感觉还不错。” 现在,黄爱华已经是一名花鸟画家,擅长创作富贵吉祥题材,2008年还被中国收藏协会评为中国画廊推介画家。平时,她和王广超常常在小区的活动室里,带着居民们一起学习书法和绘画。 每到春节,夫妇俩都会和儿孙一起自由行,游玩的方式却别有一番情趣。 “寻一个古镇,找一个有特色的酒店,睡到自然醒。然后在古镇里散散步,领略下古典建筑的韵味。”王广超说,有时,夫妇二人也会寻找一个较为“冷门”之处,趁着游人都回家过年,安静地听听自己的心跳,体会下过年的特殊味道。到年初二左右,再回到上海,和儿女吃顿团圆饭。 去年春节,王广超和黄爱华从上海出发,一路北行,路经苏州、无锡、常州等地,直到南京。“几乎这一路每个地方都停,特别是苏州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正好春节人少,我们泡了很长时间。” 通过春节期间的旅行,王广超和黄爱华积累了不少艺术创作的灵感。“像我们去的古城里面,有很多老墙,下雨时,雨水在墙上留下的痕迹,和牡丹花的叶子有异曲同工之妙。”黄爱华觉得,借鉴雨水的痕迹画牡丹,能让画中的牡丹不拘泥、更灵动。 今年,王广超和黄爱华的“春节之旅”定在了珠海,在那里,或许他们又能找到更多与众不同的“年味”。 面塑达人谢崇植 年味在十二生肖面塑里 一只只颜色各异的老鼠拿着爱心,捧着礼物盒,举着冰淇淋,甚至有一只老鼠爬在了猫咪的身上……鼠年来临之际,家住华盛大楼的“面塑达人”谢崇植又忙开了。他以五分钟做完一个面塑的速度,做成了8个小老鼠面塑作品,速度之快,让人咋舌。 这些造型各异的作品灵感从何而来?说着,谢崇植从口袋里掏出了几个手掌大小的小本子,上面画着几百幅简笔画,小老鼠的雏形也有不少,“我平时随身带着一本速写本,马路上、商场里,看到什么有意思的造型,就会画下来,久而久之,就积累下来了。”除了传统的十二生肖、京剧人物等造型,谢崇植还创作过旅行的青蛙,他并没有玩过这款游戏,这个青蛙他是在商场里看到的,他知道很流行,便画到了本子上。 虽然谢崇植今年已80岁,但这个创作习惯保留至今,他指着桌上、柜子里厚厚几摞速写本说:“我平均一个月就要画掉一本,几十年来不知道画掉多少本了,现在已经是习惯了,每天都要画的。”久而久之,他也练就了过目不忘的本领,从速写到默写,看过的东西很快就能捏出来。 上世纪80年代,谢崇植是原上海铁路中学的一名美术老师,当时学校正在开展“第二课堂”,即教师立足自身特长,给学生开一些兴趣班,谢崇植便对街头的捏面人产生了兴趣,他在旁边边看边偷师,回家后用面粉和颜料慢慢摸索,本就有美术基础的谢崇植很快就掌握了要领,他在学校里的面塑兴趣班也应运而生了。 除了在校开课,谢崇植业余在自己家楼下摆摊捏面塑,周末还去城隍庙、黄河路、复兴公园摆摊卖面塑,说他是上海最早的“街头艺人”也不为过。在街头的那几年,谢崇植捏面塑渐渐捏出了名气,到了1984年,上海大世界开业,谢崇植受邀前去作展示,他每周末去大世界捏面塑,一直捏到2003年大世界闭门歇业。 在学校开课,在各个场合捏面塑,三十多年来,谢崇植收获了几十位徒弟。其实好徒弟往往都不来自课堂,而是来自“街头”。徒弟王洁婷是在华盛大楼楼下被面塑吸引的。谢崇植在自家楼下摆摊捏面塑,和他住同一幢楼的女孩王洁婷放了学就来看,看着看着,她的家人便提议每天放学后就到谢老师家里学面塑吧。就这样,王洁婷先从蒸面粉开始学起,夯实基本功,再慢慢学造型,“面塑入门并不难,只要会搓面团都能上手,难的是,艺术的创造力,艺术是无止境的啊……”谢崇植感叹道。如今,王洁婷也在学校教面塑。 在华康居民区的老年活动室“耆康家”里,有一整面橱窗摆放着谢崇植的十二生肖面塑作品,一个作品代表一个年份,一整个作品就是12年轮回,谢崇植回想道:“每年过年,都是我们这些手艺人最忙的时候,许多活动、场合会邀请我们去表演、展示,因为面塑,我也多了许多珍贵的回忆。” 谢崇植现在捏面塑,依然秉承传统工艺,老老实实地用面粉做原料,但他看到,许多所谓的面塑艺人是用轻粘土代替面粉来捏的,这让他很不能接受,“面粉的可塑性强,复杂轻巧的戏曲脸谱也可以胜任,粘土就不行,做出来很粗糙的。都说要传承好传统文化,可连个原料都要偷懒,还怎么能传承好呢?” 民间画家蒋振国 每年都要画一个新年报头 每到春节,家住静安区永兴路595弄的92岁老人蒋振国便心心念念要在春节前完成两件事,为《芷江西社区晨报》画报纸封面的新年报头是其中之一。 今年春节比往年早,蒋振国年底就考虑起约稿的内容来。画什么呢?“羊年的时候,羊在人们心中的口碑好,我画了三只羊,寓意三羊开泰。去年是猪年,民间有人说猪有福气但也有说猪懒的,毁誉参半,我没有画猪,画了写有‘新春好’的红灯笼。”蒋振国叹了一口气,发愁地说:“今年是鼠年,这就比较难办喽。”在他看来,形容老鼠的词就没有一个是好词,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嘛。有人启发他画米老鼠,他义正言辞地拒绝:“春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过中国节就要画出中国味。米老鼠我知道的,是舶来品。”最终,蒋振国决定,今年的报头画红梅。 蒋振国于1929年出生于江苏建湖,今年92岁。这位老年画家是上海铁路局的一名离休干部,离休前是上海铁路局科委的美术员。2015年,当时87岁的蒋振国坐在光华坊一幢老公房里,回忆起眼前这片居住了70多年的热土,往昔生活的一幕幕清楚地浮现在眼前。他思索了一阵,铺开画纸,用铅笔打底稿,勾勒出几幅连环画。他决定为芷江西社区画一幅浓缩了前世今生的长卷连环画。为了画好这幅作品,那段时间,他每天上午出去写生取景,下午回来上稿,芷江西社区的代表建筑、人物风貌都被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火车呼啸而过的铁路,众人起舞的交通公园,车流繁忙的中山北路高架,活动丰富的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干净清爽的文明小区,人头攒动的便民服务现场,芷江西路123弄绿藤长廊,欣欣向荣的市北初级中学……本地的居民看过都啧啧称奇。这幅画的原稿现藏于静安区文化馆。 记者了解到,蒋振国完成过四幅十米长卷,除了芷江西,还有共和新、宝山路及外滩三个街区……每轴长卷都是实地写生收集而绘,凝聚的是他对芷江西乃至上海的情怀。 蒋振国每月还有固定的“作业”要交——在《芷江西社区晨报》文化版连载六幅原创的连环画作品,至今已连载了三百余幅。每到春节,他照例要画一画春节的主题,讲述以前过春节的习俗和他记忆中的过年场景。 蒋振国对自己的画有严格的要求,过几天要拿出画来端详检查,如若发现哪里不满意,就坚持要重画。“有时,临近截稿,重画一整幅来不及,他就重画不太满意的部分,画好了再剪切和粘贴上去。”蒋振国打趣地说,这是他独创的“打补丁”修改法。 要过年了,而蒋振国心心念念的另一件事是请几个孩子吃团圆饭。“他们都是从农村来的,父母务工供他们在这里上学不容易,而党和国家对我这个老干部很好,我什么都不缺,能帮到别人一点就尽力帮。”蒋振国口中的孩子都是在附近上学的小学生,每个周末都来他这里练字学画,蒋振国不仅分文不收,过年了还请他们一起吃团圆饭。家长们不好意思地说:“应该是我们来报答您,哪有老师请学生吃饭的!”而孩子们则高兴地说道:“蒋振国比我的亲爷爷对我还要好。”听了孩子们的话,蒋振国哈哈大笑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