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新冠肺炎阻击战打响以来,广大医务人员因长时间“全副武装”在一线救治病患,面部被口罩、护目镜压勒出深深的压痕。如何能够既不影响防护性能,又避免面部受到压迫?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临床一线工作者与研发人员联手开展创意设计,在上海市医学会医学科研管理专委会和同济大学医学院专利研究与转化中心搭建的平台上通力合作,仅用两周时间,就成功推出“暖心发明”——头面部防口罩压疮保护敷贴。该项发明设计目前已完成专利申报和研发企业转让,不日即将投入量产。第一批产品将免费供应武汉抗疫一线,为战“疫”贡献“十院智慧”。 疫情发生以来,市十医院不仅派出多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还有一大批医务人员奋战在本院发热门诊和留观病房。在与医护人员的日常交流中,副院长李济宇了解到,大家普遍都受到口罩、护目镜压迫面部问题的困扰。有些医务人员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得用创可贴充当“缓冲垫”。但这样一来,就会对口罩的气密性产生影响,并可能因此导致感染。 于是,市十医院在2月初,联合研发企业成立“头部防压疮保护敷贴研发项目组”,争取以最快速度完成研发、设计和生产,第一时间解决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的痛苦。 为了准确地找到压迫点,研发团队成员模拟医护人员的工作场景,24小时佩戴N95口罩和护目镜,仔细梳理出多个压力点和压迫范围。为了最大程度地提升舒适度,研发人员还把水胶体、硅凝胶、压敏胶等多种材质贴在脸上的不同部位进行“人体试验”,往往一贴就是24小时,甚至48小时,最终选定了皮肤过敏性弱,缓冲效果好,并可吸汗的凝胶泡棉复合结构作为敷料材质。 据设计人员介绍,该敷料材质的外层是PU膜,既防水又透气;中层选用高分子材料,可以有效吸附人体呼出的湿气,避免因洇湿口罩而造成防护性能下降;内层选用硅胶材质,既可以提供富有弹性的缓冲,又避免了普通橡胶材料可能带来的过敏反应。 该项“暖心发明”还精心设计了蝶翼形、月牙形等多种造型,更好地保护面部不同位置免受压疮,既兼顾了敷贴牢固性及舒适性,又能够确保长时间敷贴后撕下时,不会有撕拉的痛感。 2月24日,也就是研发组立项仅仅两周后,第一批样品打样完成。在市十医院发热留观病房清洁区,护士长严喆和护士高美丽成为第一批试用的医务人员。 在研发人员的帮助下,她们先后在脸颊、额头和耳后贴上鼻贴、额贴和耳贴,然后再套上口罩和护目镜。高美丽告诉记者,这个小发明一贴到脸上,就感觉舒服了很多,“材料很软、很舒服,感觉口罩和护目镜对皮肤的紧绷感和压迫感都没有了。”高美丽开心地说道。 李济宇表示,市十医院在市卫健委、申康医学发展中心和同济大学等的领导下,积极寻求市科委和市医学会的指导和支持,正向全市医务人员发出倡议征集,从一线战场需求出发、以一线战场应用为导向,让更多的“抗疫实用技术方案”通过遴选,尽快地形成产品,解决战“疫”医务人员的痛点。(静安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