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资讯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03月2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疫情防控期间 你需要心理疏导吗?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至全国。由于新型冠状病毒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很强的传染性,人们面对疫情时往往出现紧张、恐惧、焦虑等情绪,特别是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约束下,受知识、经验以及认知能力的限制,容易失去正常情况下的判断能力和理性思考能力。倘若得不到有效排解和疏导,甚至可能在社会范围内传播扩散,形成大规模恐慌行为和群体性事件。市精神卫生中心梳理了疫情防控心理疏导的常见问题,你有没有感同身受?来看看!

孩子在家学习,总是拖拖拉拉,我着急得不行,他却无动于衷,怎么催都没用,感觉要崩溃了,我该怎么办?

首先要明确是孩子拖拉还是家长太急。

如果是孩子的问题,先分析原因:是习惯还是新近出现的?是没兴趣还是周围诱惑太多?然后进行引导,比如早完成作业可以获得奖励。

如果是家长的问题,可以选择让其他人去和孩子交流,沟通效果会更好些。家长也可以自行调整,通过数脉搏、深呼吸、脑子里叫“停”等方式让情绪平静下来,然后观察其他人对孩子行为的反应。事后反思总结,看什么样的做法是最理性、合理的。

之前把孩子送回老家,赶上了疫情,跟孩子很久没见了,虽然每天都有视频,但我还是担心孩子回来跟我生疏了,有什么好办法吗?

首先,察言观色。在视频里,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表情,是渴望的、无动于衷的、生气的还是害怕的?这可以增进我们对孩子的了解。其次,身体力行。孩子不能回来时,多视频聊聊天;回来后,给他们拥抱,表达想念;花点时间陪孩子玩耍、看书。要知道,“做”比“说”更能将关心传递出去。第三,知行合一。如果孩子表现出了生疏或厌烦,要耐心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可能发生的变化,尝试去理解他们,并给予恰当的情感回应。

孩子无法安静地坐在一个地方,听课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开小差,只有玩玩具和电子游戏才能安静,他是不是有心理问题?

如果是新出现的情况:回忆一下孩子首次出现问题的时间,之前发生过什么?之后产生怎样的影响?加深对孩子的了解,找到改变的钥匙。

如果一直都这样:根据孩子的年龄、个性和同龄孩子的差异等,了解他们的行为是否偏离了心理发展阶段。如果符合同龄人心理表现,可能家长需要调节自己的焦虑,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如果孩子的表现偏离了其心理发展阶段,那就需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采用个性化的治疗干预。

孩子在家上网课,我们家长又复工了。我有点担心,没人监督他会偷懒,网课学习效率不高影响成绩,怎么办?

第一、培养孩子规律作息。制定时间表,适时检查孩子作业。第二、换个角度想,其实这些真实的场面每天都在学校里上演。孩子们一样在健康茁壮的成长,该学的知识也都没落下。第三、学会放手。不要总是紧紧地抓住孩子,有时松一点,会发现,原来孩子们完全能成为自己的主人。所以,既然复工,就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吧。

复工后,我发现和以前经常聊天的同事变得有距离感,该如何自我调适?

这是复工后很多人会有的感觉。较长时间的居家隔离使我们和同事有了距离,“久别重逢”还真会有点不自在。每个人的行为、情感和人际交往方式在一段时间内会形成惯性。近期,我们亲密接触的是家人,对同事只是微信交流,甚至可能暂时没有任何联系。现在见了面要一下子“亲热”起来,的确会不习惯。

同事通常是工作场景的一部分。和同事的“距离感”可能与复工后对工作的“生疏感”有关。更何况,复工后,我们还处于对疫情防控中。大家需要带口罩,避免身体接触,这也会造成“距离感”。

接受这种感觉,给自己一段时间重新走近工作和同事。从擦身而过的一个微笑、一个热情的招呼开始,让情感升温,“距离感”自然会逐渐消融。

受疫情影响,我很担心自己会失业,焦虑得茶饭不思,该如何缓解这种情绪?

能提前考虑到失业风险,说明有危机意识。失业是一种危机,让你离开了“舒适区”,但可激发你的进取心和潜能,把握“危险”后面的“机会”。你可能会担心得失眠,焦虑得茶饭不思。可是担心没用!想想你能把控的事吧,做你能做的、有用的事,譬如努力钻研业务,提高岗位胜任力,使公司裁员时不舍得裁你,所谓“有用才有位”;也可以抓紧学习其他技能,万一被裁员了,去尝试新的工作;或者变被动为主动,直接去就业市场寻找适合的工作,而不是等到失业以后再行动。

复工后每天会议不断,感觉自己疲于奔命。以前觉得能够轻松应对的工作,现在执行起来也会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刚刚复工就觉得自己觉得特别累,不知道什么原因?

第一、模式转换困难。很多沉浸在“悠长假期”模式的人心理和身体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节奏紧张的工作。

第二、抵触情绪作祟。高强度的工作难免使人产生抵触情绪和心理,并影响工作积极性和效率。

第三、有“负性自动想法”。上级真的恨不得要我们24小时工作吗?是真实情况,还是仅仅自己的一个主观感受?

第四、恶性循环。白天工作做不完,压力大,焦虑情绪明显,就会影响睡眠,导致晚上休息不好,第二天精力下降。休息不好又会继续影响到第二天的工作效率,如此往复导致恶性循环。

复工后觉得压力很大,睡眠质量也因此下降,应该怎么调整心态,快速提升自己的睡眠质量?

第一、可以试着通过几个方法提高睡眠质量:睡前一小时停止高强度脑力活动;不要躺在床上玩手机、看电视;睡前洗热水澡,让身心放松;睡前不食用含有咖啡因的食物和饮料,如咖啡、茶等;在睡前进行放松训练或冥想练习。第二、审视自己的工作情况,是否一定需要熬夜,能否用白天时间提高效率。第三、如果经过自我调整,睡眠情况依旧不佳,并对生活造成明显影响,建议寻找专业人士帮助,比如短期服用助眠药物等。

最近一刷手机就停不下来,总是熬夜,第二天起不来又很后悔,但控制不住,我该怎么办?

第一,用一些小仪式提醒自己作息时间,帮助自己规律生活。比如上床前洗个热水澡或泡个脚、晨起后做套操等等。

第二,让家人晚上11点时提醒你“该睡了”,或自己设置一个闹钟,到时停止刷手机,关灯睡觉。

第三、睡前1小时就放下手机,或放在卧室外,至少不要放在床头。

复工后中午在单位吃饭,虽然和其他人隔开一段距离,但我还是很紧张,吃饭都没胃口了,我该怎么调整自己?

第一、了解自己吃饭没胃口的具体原因,是否活动过少、睡眠欠佳、在家吃太多、食物不对口味?还是确实一到单位饭堂就恐惧紧张?第二、如是后者,通过官方途径了解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防范方式,判断自己的想法是否合理。正确认知后调整自己的行为。第三、观察周围人的反应,判断自己是否过度紧张了。如是,当再次出现紧张情绪时,可以做深呼吸,给自己的不合理行为喊“停”,还可做尝试,挑战自己的回避行为,克服恐慌。

前段时间一直宅在家里,管不住嘴、迈不开腿,变胖了,很自卑怎么办?

尝试用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事情转移注意力,并寻找恰当方法适度宣泄情绪,舒缓心理压力。你也可以将自身的能力、特长一一列出,全面了解和评价自己,寻找闪光点的同时,强化自信。并积极和自己对话,肯定自身的价值。另外,合理安排生活,开展适当运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哦!

疫情过后,我想要回归正常的生活,这一天什么时候能到来?在等待疫情退散的过程中,我又可以做些什么来助力抗击疫情、调整自身心态、保持自己的良好状态呢?

在这场全民抗“疫”中,每个人都是不同战场上的“战士”。要相信国家和政府的努力,相信人民团结奋斗的力量,我们一定能回到正常生活。

疫情期间宅在家,也是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足不出户的日子,放下手机,与家人多些相伴,多些沟通,把平日里因工作奔忙而疏忽的家庭时光补回来。你可以想一想疫情结束后,最想见的人是谁,最想做的事是什么,最想去的地方是哪里,最想实现的愿望是什么……珍惜当下,保持每天的仪式感,坚持自我“唤醒”的状态,时刻准备回归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我们无法控制生命的长度,但可以调节生命的宽度,拥抱这世间万物的美好。隔离病毒,但不隔离爱。不愉快的日子终究会过去,期待春暖花开,疫情散去,我们骑马踏花,看尽山河之绚烂!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大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