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身在何处,到了春节,中国人都会将手头的忙碌先放到一旁,热热闹闹地“忙过年”,换上一身新衣,做上一顿年夜饭,在爆竹声中开启新的一年。这是镌刻在十几亿中华儿女基因里的文化符号,循着“年味儿”,就能找到家的方向。2021年的春节,依然处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但是我们身边的年味并未因此淡去,因为响应国家号召,今年多了原地过年的“新习俗”,社区里浓浓的过年氛围,也并未让这些“原年人”感受冷清。 春节前夕,记者来到静安的各个社区,捕捉到了几个年味满满的瞬间,写福字,写春联,送福字,贴春联,墨香四溢,传递情谊…… 暴风雪中迎春运 苦中作乐度小年 文 张小牛(宝华现代城) 时间临近农历年末,空气里喜迎新年的味道越发浓郁,离乡的人开始返乡过年,每当此时,我眼前总会浮现出2008年经历的那次难忘的春运年味。 那年接近年关,我国南方突然遭遇50年未遇的特大暴风雪,我正在公出途中,接到上海市铁路局武装部的紧急通知指令,2小时内,必须赶到上海铁路南站。无需多问,命令如山。我即刻从最近的苏州站赶往上海南站。同时,市铁路局武装部征召的48名基层兼职武装部部长从四面八方陆续赶到。局部作了简短的战前动员,号召我们协助站里做好维护秩序,疏导旅客人流,确保安全。 大风裹着大雪越下越大,交通干线基本被阻碍,南向列车已经没有办法驶出,回乡过年的旅客越积越多。先到的旅客都进站里避风雪,偌大的站内,所有空间都挤满了旅客,想走动都很困难,即便如此还是不断有旅客涌入站内。为防止人流涌进站内导致的意外伤害事故和突发情况,在站内与站外的分界处,拉起了一道隔离线。我被派在面对广场的隔离线值勤。 广场上的人流有增无减,他们还不知道铁路部门发出的通知,怀着回家过年的热盼,冒着风雪赶来乘火车。这是炎黄子孙的特有情结,农历新年要一家人团圆欢度,尤其在外务工的人,辛苦一年下来,更需要回乡孝敬父母看望孩子,喝上一碗家乡的酒,以慰乡愁。 看着他们扶老携幼,肩上扛着行李,手里提着包裹,有些妇女怀里还抱着孩子,他们的身上都是雪花。地上积雪已经很厚,他们都在默默地承受着,在灯光与雪的映衬中,他们望着执勤的军人,眼光是迫切的。我被他们面对时艰的勇气和理解所感动,很想帮助他们,但无能为力。其实彼时的我同他们一样,身上都是雪花,到了晚上8点,站了6个小时,没有喝过一口茶,更别说吃饭了,所有站内的人都似乎已经筋疲力尽,但却在不言不语的眼神交流中相互支撑着。 铁路部门花了大力气,千方百计地解决旅客目前的困境。晚上8点,车站开放了地下过道的空间,又联系长途客运站腾出候车大厅,在广场上搭起雨棚等,尽了所有努力临时安顿大部分旅客。上海南站所在地的政府机关也烧了姜茶送到滞留旅客的手里,在寒冷的雪夜里为他们送去一些温暖。 我轮岗后,心里还是想着滞留在广场上的旅客,因此与搭班值勤的同志不约而同地到广场上做疏导工作。看到老弱妇幼,把他们引导到地下过道找地方安顿,为需要喝水的打些开水,为需要上厕所的指明方向,为持票问火车几时到、几时开、过点了怎么办的一一答疑解惑。在此期间,一位老伯找我,着急地说,他上厕所后找不到原来呆的地方,但小孙女还在那里。我连忙安抚他,不要着急,和他一齐找小孙女在的地方。上海南站是个大圆盘建筑,里面的格局差不多,不熟悉很容易错走路,何况现在都是挤挤挨挨席地而坐的人,路更难走了。不过,令人感到温馨的是,许多旅客看我是执勤的军人,都主动让出了路。找了20多分钟,终于看到孙女,老伯喜极而泣,千恩万谢,周围的人也一齐附和着向我表示感谢。本以为这只是一件小事,但看到他们感激的目光,心里十分温暖。他们虽然席地而坐,但也从一开始的焦急冷静了下来,南腔北调不同地方的人唠着嗑,互相分享随身携带的瓜子花生和各种小零食,苦中作乐,真有一种过年的氛围。也许在他们心里,到了这里离家不远了。我抱拳作揖说:“今天是小年夜,向你们拜年了。”他们应道:“解放军同志辛苦了,大家聚在一起就是过年。” 几天的风雪终于停了,在各方的通力协助下,一列列火车终于驶出了站台。到小年夜即腊月二十九零时,最后一趟列车驶出站台,滞留的旅客全部安全地踏上了归程。我特意到站台目送,顺着列车前行的方向,仿佛看到明天年三十他们一家人的团圆,热热闹闹过年。 今年春运,因为防疫倡导就地过年,返乡的脚步放慢了,但因年而生的春运始终会满载温暖的年味驶向远方。 亲笔写福贴楼下 春联送进“光荣家” □记者 吴佳逸 农历新年前夕,汉中小区内挂起了红灯笼,贴上了春联和福字,一派浓浓的新年氛围。今年的这些春联和福字有些特别,它们全都出自小区内几位年轻居民的手笔,最小的有小学生,最大的是大三学生,他们用自己的特长为社区增添了年味。 2月初,华康居委会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起招募:写春联活动以楼组为单位,每个楼组招募两名有书法特长的学生,统一为楼门和楼组群里的独居老人家庭写春联、福字,请有意向参加的学生可以联系居委会。很快,经过学生自荐,邻居推荐等形式,一共9位学生朋友参加本次活动,全部为小区居民。2月6日,华康居委会一楼墨香阵阵,9位学生卷起袖子,拿起毛笔,写起了春联和福字。 9位学生中,大三的孙昊平是公认字最好的。孙昊平6岁开始学书法,有着深厚的功底。前年起,也就是他考上大学后,爸爸便在春节前夕鼓励他给社区写福字和春联,不仅在自家小区写,还找寻机会,到其他小区也发挥了一下,这一写,今年已是第三年了。社区活动上,多是退休阿姨爷叔的面孔,偶尔来了一张张年轻的脸庞,让人心生欢喜,对此,孙昊平说:“阿姨爷叔年纪上去了,真让他们端着架子写字也挺累的,我觉得他们就享享福了,累活就留给我们年轻人吧!” 孙昊平擅长的是行书,平时临的是王铎的帖,但是他说,王铎的字狂放不羁,不太符合大众主流审美,给社区居民写祝福,他还是转换了一下风格,做了一点功课。他在字帖里找了一些风格较为朴实的行楷来临摹,记者看到他这次写的春联和福字,娟秀大气,酣畅淋漓,行云流水,游刃有余。 写字时,有人突发奇想,在福字上加两个牛角,再添个金元宝,倒也显得妙趣横生,毫不违和,几位小学生的字迹略显稚嫩,但重在参与,大家都写得很开心,过年的喜庆气氛开始蔓延…… 2月9日,几位学生又来到小区里,和居委干部和志愿者一起贴起了春联和福字。在大家的提议下,每个学生拿着自己的福字贴到了自家楼下的大门上,来来往往的居民看了,都好奇这是谁写的,当看到学生本人时,都伸出了大拇指。 当天,孙昊平还有一个艰巨的任务。他跟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和居委干部一起来到了华盛大楼,给四个“光荣之家”贴上自己写的春联,他们是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退休军医费静兰,退役军人、军烈属回秀英,退役军人、北站医院原院长张学忠以及退役军人倪泽云。 据华康居委会主任周晓艳介绍,华康居民区的贴春联送福字活动始于2018年,最初是由一位年长的居民来书写,主要送给社区孤老。后来,为了增加小区里的青春气息,又加入了学生朋友来执笔。除了送福上门,居民们也都想通过福字和春联来增加小区的年味,居委会便从去年开始增设了每个门洞贴春联的活动,遗憾的是,春联比较长,纸张毕竟脆弱,这些春联都熬不过正月,就被“雨打风吹去”了,让人看了好生心疼。于是,今年,华康居委会又改进了,让学生朋友写福字贴在门洞上,春联送到退役军人们的家中,确保每份祝福和心意都能长长久久。 福字送给“原年人” 找寻社区归属感 □记者 吴佳逸 往年一到春节,静安区宝山路450弄17号内的租户都会回老家过年,租户约占大楼总户数的三分之二,他们一走,整个大楼也显得空空荡荡。今年因为疫情的缘故,居民都响应政府号召,留在上海过年。这几天,楼组长、志愿者开展了新年送福活动,让租户在这里也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 这栋楼叫奔腾新干线,因为户数一共520户,大家平时都称之为奔腾520。 活动上有一位忙碌的居民,她就是32楼的赵秀青,几年来,她用书画作品打扮楼道、动员邻居一起参与社区活动,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居民都找到了社区归属感,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她的故事吧! 书画引领好风尚 7年前,赵秀青和老伴两人搬来奔腾新干线养老。退休前,赵是黄浦区永安路幼儿园的一名书画教师。永安路幼儿园是书法实验幼儿园,30多年的教师生涯中,她和她的学生获得过许多书画方面的奖项,学生中有不少拿过全国书画比赛金奖的,她也获得过“全国模范园丁”的荣誉称号。 来到奔腾新干线居住后,大约三年前的一天,赵秀青用毛笔在自己门外的白墙上写了一首诗,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虽是信手的涂鸦,但昔日的书画老师出手定是不凡,飘逸娟秀的字迹引来了周边邻居的纷纷驻足,他们走过路过都会问一句,这是谁写的啊?熟悉了之后,邻居们便和赵秀青攀谈了起来。赵秀青便趁此机会,有时候让大家不要楼道堆物,有时候就拉拉家常,问问谁家有生活困难,等等。 因为一首诗、一手字,赵秀青便与邻居们熟稔了起来。她发现,她再也不用操心楼道堆物这件事儿了,因为墙上有字,大家自然而然都不把物品堆到楼道来了,小朋友也不会在墙上乱涂乱画了。 走到赵秀青家门口,门外一个门神是她画的,门上两只小金鱼俏皮可爱,自然也出自她的手笔。 2020年,为了创建美丽楼组,赵秀青又创作了一组作品《十二生肖》,挂在了她家门外的楼道里,12幅画一字排开:鼠你有福、牛气冲天、如虎添翼……一共12幅,每幅便以一个生肖为主题,一个成语配一幅画。 连赵秀青自己也难以给这组作品归个类别。“书到极时书似画,画至妙处画如书”,大概是对她作品最好的概括。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作品的画框是赵秀青利用废报纸做的,她把报纸剪裁好,揉成杆状,再用墨水涂成黑色,粘贴在一起,便形成了最环保的画框。 社区活动“一呼十应” 除了书画,赵秀青还进一步参与到社区各项活动中去,例如红歌会、朗诵班、瓶子菜园,都有赵秀青的身影。因为书画,赵秀青与邻居相熟后,也把后者一起动员进了社区活动中,“五湖四海”的人都在这里找到了精神家园,快乐又满足。 赵秀青是退休后买房居住在这里的,但她的邻居们大多为租户,来自天南地北,租户的社区认同感往往较低,可这里的租户却因为赵秀青的缘故,一来就能融入社区,赵秀青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我对面的邻居是前年搬来的,去年已经开始参与瓶子菜园的项目,定期浇水忙得不亦乐乎;我楼下的邻居现在和我一起参加红歌会,一会儿还要一起去排练,明天要一起登台表演的呀!以前社区活动很难叫来人,现在谈不上一呼百应,“一呼十应”还是有的。 为了带动居民们参与的积极性,赵秀青发挥自己特长又做了一件事,她把社区活动的照片积累起来,做成了一本漂亮的手账。 翻开手账,第一页是几位志愿者的合影,大家拿着福字参与春节活动,照片下方的米老鼠是赵秀青手绘的,每一页上的装饰花纹或是赵秀青手绘,或是她找来材料拼贴而成,精致秀美,看得人爱不释手。在疫情期间的照片下方,她手绘了几个实验瓶和显微镜,显出几分妙趣。她说:“我用这种方式呈现活动成果,大家参与起来就更带劲了!毕竟,这里很多人房子是租来的,日子不是租来的呀!” 在赵秀青家中,记者还发现了一个“宝贝”。远看是一个“福”字,近看就别有乾坤了,“福”的每个笔画里还藏着乌龟、百合花、祥云、荷花、锦鲤等吉祥之物,是字还是画?此幅画是赵秀青原创的创意画! 赵秀青说,2019年农历新年前的两个月,她用狼毫笔慢慢勾线、涂色,创作了这幅画,新年时,她和志愿者一起把这幅福字贴在楼道里,送到需要帮助的居民家中……因为创作耗时很长,赵秀青很久没有作“福”字了,但她感到,邻里友爱的氛围永远留在了这些作品里,这些活动中。 迎春图里年味浓 旧年习俗永难忘 □记者 张翠玲 见习记者 姚怡 每到春节,家住芷江西路街道光华坊小区的93岁老人蒋振国爷爷,心心念念要完成三件事,画年画是其中之一,颇有仪式感。 2021年2月过大年,虽比往年略晚,但蒋振国2020年12月初就考虑起年画的内容。画什么呢?“羊年的时候,羊在人们心中的口碑好,我画了三只羊,寓意三羊开泰。猪年的时候,民间有人说猪有福气但也有说猪懒的,毁誉参半,我没有画猪,画了写有‘新春好’的红灯笼。”蒋振国沉思了一会儿,感慨道:“今年是牛年,这就比较难办喽。牛的口碑在人们心中也不错,但是一只牛画出来的形象不太好。”最终,蒋振国决定,今年一改往日画小图的习惯,画了一整版迎春图,绘画了春柳、燕子和灯笼等元素,再涂上一抹喜庆的颜色,春节的年味和春天的希望都有了。 蒋振国对自己的画有严格的要求,过几天要拿出画来端详检查,如若发现哪里不满意,就坚持要重画。“有时,重画一整幅来不及,我就重画不太满意的部分,画好了再剪切和粘贴上去。”蒋振国打趣地说,这是他独创的“打补丁”修改法。 要过年了,往年蒋振国心心念念的另一件事是请几个孩子吃团圆饭。“他们都是从农村来的,父母务工供他们在这里上学不容易,而党和国家对我这个老干部很好,我什么都不缺,能帮到别人一点就尽力帮。”蒋振国口中的孩子都是在附近上学的小学生,每个周末都来他这里练字学画,蒋振国不仅分文不收,过年了还请他们一起吃团圆饭。家长们不好意思地说:“应该是我们来报答您,哪有老师请学生吃饭的!”而孩子们则高兴地说道:“蒋振国比我的亲爷爷对我还要好。”听了孩子们的话,蒋振国哈哈大笑起来。今年因为疫情,和孩子们一起吃团圆饭的计划就取消了。春节是个国人普天同庆的传统佳节,坚固、深厚的风土习俗和民族文化,年年不息,亦有更迭和传承。 过去,老闸北的房屋多是自建房,房前屋后有些许空地,一年到头,居民们习惯将家中碗橱桌椅统统搬到屋外,用水冲洗,再自然晾干,家中腾空后,方便男人们打扫除尘,女人们洗衣衫被褥。 住所里里外外打扫干净后,就开始拾掇自己,人们也许一年中都穿旧物,但在新年里是一定要翻新“行头”的——新衣、新帽、新鞋。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质量变好了,家中脏了乱了,随时可以请钟点工打扫。 其次,开始写春联、买年画、买“门神”,张贴在门上图个吉利。现在,春联一部分是买的,一部分是送的。买来的大红的、烫金的春联,看上去喜气洋洋;送春联活动多是社区举办的,召集书法达人挥毫泼墨,为居民写春联。 再次,是要购买、备足新年所用的各色食品。过去,物质匮乏,鸡鱼肉蛋和蔬菜都限购,为了准备年夜饭,主妇们需要早早排队凭票买。每户磨粉磨面,包汤圆,做年糕,取“团团圆圆”“年年高”之意。到了大年三十这一夜,鸡鸭鱼肉、年糕汤圆、糖果点心都要准备好了。一家人围成一桌吃团圆饭,饭后吃着点心、聊着天、收看春晚。而居委会工作人员此刻不得闲,打着手电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巷道摇铃喊话,提醒人们小心火烛。居委会沿袭了这一传统,现在春节,依然有工作人员值班,有些居民区只摇铃不喊话了。 蒋振国回忆道,每年除夕这一天,他和夫人都会为5个孩子准备好新衣,叠整齐放在床头,顺便给他们枕头下面塞一个大红包,让孩子们压着红包睡觉,又称压岁钱,保佑孩子们岁岁平安。 “我感觉现在的人真是幸福!”从计划经济时代走过来的蒋振国十分感慨。他依稀记得,1982年生活物资限量供应,春节期间鸡蛋每户3斤,鸡每户1只,糖每户3斤,花生每人6两,瓜子每人半斤。平日里,份量比春节还要少。当时,纵使物资不足,过年走亲访友依然不空手,以蛋糕、苹果、香蕉为礼相送。蒋振国回忆起一个春节送礼的小故事:他曾经买了一个鲜奶油蛋糕送给哥哥家,后来哥哥又送给三弟,三弟又送给妹妹,最终妹妹将蛋糕送给了他。一周过去,蛋糕送来送去都发霉了,大家直叹可惜! 旧年在万家团圆中结束,新年在欢声笑语中开始,美好的前程,幸福的生活,再出发,去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