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雪龙号”科考船、参观玛戈隆特骨瓷文化产业园……在浦东曹路,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正受到越来越多中小学师生的青睐。 这样的优质教育资源,源于去年10月启动的“宜学曹路”项目。“宜学曹路”项目,正是为了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大课堂,满足居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致力于将曹路镇打造成教育强镇。 以学区化集团化办学为引领,扩大优质资源供给,精心构建“均衡优质、开放融合、特色创新”的新时代浦东教育品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近年来浦东新区创新社会治理,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全面提升浦东教育优质均衡水平的有力尝试。 重中之重:通过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拓展和辐射优质教育资源 浦东新区是人口大区,有各级各类基础教育阶段学校677所(公办497所、民办180所)。现有普通中学167所,小学162所,幼儿园319所等。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总数48.6万人,教职工4.36万人,学校数和学生数占到了全市的四分之一。 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模式,是近年来浦东拓展和辐射优质教育资源的重中之重。截至2019年5月,浦东新区共有20个学区、18个集团(联盟),参与项目共347校(次),其中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92所,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覆盖率达76.5%。 而集团化办学形态也满足多类别教育发展需求。另一方面,集团化办学也向国际教育视野拓展,惠灵顿国际教育课程联盟成立,是浦东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引入国际高水平教育资源的又一次大胆探索。此外,在集团化办学的学段和区域布局上进一步完善,基本完成了全学段覆盖和类型的多样化布局。 近年来浦东新区基础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优质资源总量明显增加,老百姓和社会各界对教育的认可度和满意率稳步提高,无论是家长还是普通民众对浦东教育的口碑日渐提升。 2018年,根据全市开展紧密型学区集团建设的新动向,浦东新区提前谋划布局,确定明珠教育集团、进才教育集团试点“紧密型”集团办学,在教师编制、流动,学校管理等方面开展探索研究。 2019年,浦东新区将全面推进紧密型集团化办学,新成立6个教育集团,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向自贸区、张江科学城、临港新城等重点区域和农村薄弱地区的辐射。 “宜学曹路”项目开展 高端人才愿意把孩子送来读书 这两年,随着“宜学曹路”项目的开展,教龄30多年、在龚路中心小学担任科技教师、德育主任的秦虹老师感受到了明显的变化:“曹路镇有很多高科技企业工程师、高校的教授博士、科普基地引进的高端人才,过去因为子女教育资源不足,导致人才留不住,现在他们都愿意把孩子送到这里的学校来读书,人才流失现象也明显少了。” 现在,曹路镇域内有3所高校、17所中小学及幼儿园,已建成校区达32个,还不包括正在规划中的学校。这样从幼儿园、中小学到高校的教育资源高度集聚,在浦东新区众多街镇中并不多,教育开始慢慢成为曹路的一个“特别标签”。 “宜学曹路”项目,正是为了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大课堂,致力于将一个教育大镇打造成教育强镇,通过“办家门口好学校”,增强地区竞争力,打造“一流的城市”。 依托高校和社会资源 建立教育实践基地共享清单 在项目启动后,“家庭教育支持计划”“社会教育实践基地共享清单”“中小幼课程优化计划”“优质校园长团队支持计划”等一批项目相继落地。 针对调研时家长对基础教育的普遍焦虑、社区的痛点、曹路动迁房多与配套学校多的特点,“宜学曹路”项目提出了“家门口”基础教育学区化办学工作坚持“一化三聚”思路,“一化”是主体,指基础教育学区化办学,“三聚”是支撑,指集聚高校、社会、行政资源为学区化办学提供支撑。 同时由地方政府牵头,为青少年成长提供精细化、有针对性的社会资源。比如形成一批中小幼学生社会教育资源清单,在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沿江民生设施、现代农业园区等领域推出一批可供学生参观、体验的教育基地,定期面向学生开放。 龚路中心小学校长、上海市特级校长蔡忠铭介绍,这些教育基地,如今都是孩子们喜欢的社会实践场所。目前,包括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雪龙号”)、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凯迪拉克工厂、玛戈隆特骨瓷文化产业园在内,有15家企业和单位是曹路镇签约的“社会教育实践基地”。 除了这些社会实践基地,“宜学曹路”项目还依托高校和社会资源,在人工智能、航模制造、文化艺术、体育等方面培育一批学生社团,并适时举办曹路校际文化艺术节、科普节、体育运动会、周末大课堂、暑期实践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实践的机会。 南汇新城镇:打造教育发展联盟临港大学堂为市民终身教育服务 南汇新城镇,是上海市在推进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的背景下建立起的一座新兴未来之城,这两年,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了教育在这片土地上焕发的生机。 这几年,南汇新城镇人民政府牵头组建教育发展联盟,打破学校有形的围墙,搭建学习和服务共同体,促进教育要素的区域流动和有机联合,联盟内成员可以联用教学设备、分享办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共享多样化资源,办好家门口每一所学校。 首先,教育发展联盟内课程共享与共建初见成效。其次,教师交流更加密切有效。再次,搭建网络平台共享资源。同时,联盟内也积极探索社区资源共享。 2018年,以教育联盟为组织形式的“临港大学堂”正在打造开放性的创新教育平台,致力于打造为每位市民的终生教育服务的大平台,未来这里还将开展创新竞赛类赛事。 (周到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