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彩虹桥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3月13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社区记忆

做垃圾分类新时尚的弄潮儿

文 沈方(伊犁居民区)

最近,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即将于7月1日起正式施行,推行二十多年后“垃圾分类”,纳入了法制框架。法律规定,个人混合投放垃圾的,最高罚200元,单位混装混运的,最高可罚5万元。

垃圾处理,始终是大城市发展中难以避免的困惑,特别是像上海这个超级大都市,被市民随手扔掉的外卖包装、旧衣物、饮料瓶以及厨房垃圾,几乎就是个天文数字。垃圾处置,真的是“一日不可无此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生活垃圾分类是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去年进博会期间,习总书记在视察本市时说,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我关注着这件事,希望上海抓实办好。李强书记在长宁区调研垃圾分类时说,这个是“新时尚”。长期以来,处理垃圾等废弃物,主要以填埋、焚烧等手段做无害化处理,但是,日益增长的垃圾量,日积月累的堆存量,侵占了大量土地,形成严重的二次污染;而焚烧也会产生空气污染,导致城乡生态环境加速恶化。破解城市生活垃圾难题,分类回收,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是每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要知道,今天的垃圾将是明天的资源。而只要处理得当,就能变废为宝。关键的第一步就是要对垃圾进行分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最近,本市又召开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动员大会,市委书记李强在会上强调,垃圾分类事关群众生活环境改善,事关绿色可持续发展大局。全市上下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强化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的行动自觉,全面动员、全民参与,凝聚全社会共同推进的强大合力,打赢打好生活垃圾分类的攻坚战、持久战。坚持源头减量、全程分类、末端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充分调动全民参与的积极性,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对居民来说,搞好生活垃圾分类,也许会冲击原有的生活习惯,如旅馆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日用品,餐馆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丢垃圾要分类、打包、定时,道路上不再放置垃圾箱等,但我们相信,经过禁放烟花爆竹,交通大整治等的实践,市民会有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自我约束,做好这件事。其实,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多,从提升生活品质做起,从源头上减少生活垃圾的数量,如少用一次性消耗品,就可以大大减少垃圾的产生,在家庭内也可以进行“光盘”行动,一日三餐的数量适宜,消灭剩菜剩饭,同样可以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

做好垃圾分类,将改变我们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提高市民的素质。日本,德国等西方国家化了几十年才形成的垃圾分类习惯,相信我们用不着这么长的时间,就可以实现目标。垃圾处理的理想境界,应该是全面的循环利用,真正做到废物不废,物尽其用。离条例正式实施还有不到半年了,让我们快速适应,及时跟进,为建设文明城区,建设美好家园,也为我们的生活工作环境更美好、更清洁,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净土而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虹桥古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