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侬晓得伐,长宁星期音乐会又回来了!”8月28日,一则消息吸引了众多粉丝来到位于仙霞路上的长宁文化艺术中心,排队购票的热情居民居然绕了大堂一周,让忙于星期音乐会的相关人员感到喜滋滋的。去年底,为了提升中心四楼剧场的观演效果和体验感,长宁星期音乐会随着剧场的改建升级,与居民群众暂别了9个月。如今,与新剧场一起华丽归来的,依旧是20元亲民的包月票价,折算下来每周听一场专业级的音乐会只需5元。这个由上海市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局打造的公共文化惠民项目,自2006年4月首场至今,已经走过十三个春秋了,近500场高品质的音乐会,在社区收获了大批拥趸,更培育了大批爱好者。 都知道做公共文化服务是件众口难调的事儿,而最近一次第三方专业机构的评估结果显示,市民对长宁区公共文化场馆的满意度达96%,对长宁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满意度则达97%。长宁区究竟是如何将公共文化服务做到众口称赞的呢?长宁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孟庆源近日表示:“我们不仅有国际化的文化品牌,如高大上的舞蹈节、音乐节,也有原汁原味的中国非遗文化活动;无论是喜欢色拉牛排的西餐,还是传统美味的中餐,市民都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到口味齐全的公共文化盛宴。” 盘活长三角丰厚文化“家底”助力区域一体化 为市民“烹制”出色香味俱全的“文化大餐”实属不易,既要对观众的胃口,又要使群众切实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因此,长宁区不失时机,积极牵头建立长三角地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合作机制,多方合作,整合资源,为百姓寻找各地风味的“好菜”。 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是作为全球第六大城市群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重大战略。长宁区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体现文化担当,2018年10月,长宁区提出倡议并牵头建立了全国首个区域性公共文化领域合作机制——长三角地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合作机制,正式启动了长三角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一体化进程。 进入2019年,长宁区继续把合作机制项目推进落地,先后举办了“上海之春”国际手风琴艺术周长三角巡演、长三角地区版画巡展、长三角阅读马拉松等跨区域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创新工作机制、活跃区域联动,全面提升长三角公共文化的影响力,丰富了长三角地区百姓的文化民生。今年3月,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长宁区人民政府主办的“2019-2020年上海市及长三角地区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采购大会”在长宁区成功举办,两天会期内共有240家参展单位携582个产品参会,吸引了1500家采购主体,超1万人次参与观展,市民及采购方产品点赞数累计25万个,现场成交意向金额达1.04亿元。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康文华表示:“此次文采会首次实现了跨区域举办、市区联手、长三角地区联动;首次实现了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联合参展,是公共文化及旅游产品供给侧改革的全新尝试。来自全国各地的公共文化机构聚集在一起,以更大的开放格局解决了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精准对接的实际问题。” 多元化供给 让全区百姓乐享“文化大餐” 如果说文采会是政府埋单为市民选购高品质的文化产品,那么丰富的文化菜单里一定少不了市民点单和社会各界的智慧与创新。为吸引多元社会主体参与,让公共文化的“锅”里内容更丰富,老百姓的文化菜单上有更多选择,长宁区于2018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宁区文化繁荣发展的若干政策资金管理办法》,让资金的投放更精准地对接市民的文化需求;并成立了公共文化服务联盟,与上海市芭蕾舞团、国际舞蹈中心、刘海粟美术馆、上海愚园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等30家社会主体合作培育出“芭蕾大师公开课”、“舞空间”、“艺粟工坊”、ART愚园艺术街区等56个文化惠民项目,形成了公共文化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据统计,截至目前注册在长宁区的文化类社区组织有78家,均活跃在本区域公共文化运营管理和活动中。 在长宁区城市更新的过程中,愚园路公共市集将街坊老店、社区便民服务点和长宁区文化馆联合总馆“粟上海·社区美术馆分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文化更贴近百姓生活。武夷路295号“艺空间”是武夷路城市更新项目启动以来首个面世的“代言人”,通过专业的社会服务机构和社区文化艺术中心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引入各类音乐、舞蹈、画展等艺术形式,打造出街区10分钟文化服务圈。 近年来,长宁区的群众文艺创作也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不少自主研发的“创新菜”受到众多市民的赞誉。其中,器乐作品《和·鸣》在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上荣获第十八届“群星奖”,使长宁区的群文创作在国家级赛事上取得历史性的突破。长宁沪剧团、李军京剧工作室以先进典型人物为原型,先后创作了沪剧《赵一曼》《青山吟》《小巷总理》、现代京剧《社医仁医》等原创作品。《小巷总理》受邀参加中宣部、文旅部联合主办的“2019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首都观众同样反响热烈。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陈丰表示,“接下来我们准备将获奖作品组织一场惠民的精品节目展演,作为对长宁群文精品创作的一次集中检阅,让老百姓对示范区创建成果的获得感更加强烈。” 跨界融合 打响上海长宁文化品牌 这些年来,长宁区延续“数字长宁”“智慧高地”的数字化优势,通过打造“智慧社区”,更好地整合全区各类公共服务资源,满足社区发展的需求,提高居民生活的品质。北新泾街道率先建成上海市首家“A I+社区”——“乐爱家”居民区综合文化活动室,在2019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正式亮相,活动室包括智慧书房、体魔方、智慧社区体验厅等功能区域,在全国率先打造了以人工智能5G深度应用为特色的智慧公共文化服务新亮点。 同样借助新技术以及网络实现全覆盖,长宁区还打造了集信息发布、活动预约、阵地管理、云上课堂、非遗体验、互动反馈、企业服务和旅游咨询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升级版的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长宁文化云”于今年8月正式上线。 此外,长宁区以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塑造“长宁文化”特色品牌为指引,通过广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特色文化“招牌菜”。如“曼舞长宁”舞蹈品牌,充分利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歌舞团等区域舞蹈资源集聚优势,连续多年举办中国“荷花奖”舞剧舞蹈诗展评展演、上海市民舞蹈大赛,着力打造国际专业舞蹈集聚高地。 随着长宁国际化精品城区的不断建设,长宁文化的国际品牌也愈加响亮,吸引了众多国际国内时尚文化活动走进长宁:肖邦国际草地钢琴音乐节、世界音乐季、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天空”项目、愚园路国际钢琴节等高规格文化活动资源的不断落地,给长宁市民就近体验异域文化魅力提供了极大便利,长宁市民对国际文化的接受与融入程度也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长宁区一贯重视文旅融合,从2003年起就开始打造艺术节、旅游节、购物节三节合一的“虹桥之秋”文化艺术节,至今已连续举办了16届。三节合一的长宁模式使得公共文化和公共旅游服务高质量融合,每年策划百余项文化和旅游活动来满足不同市民群体的文化消费需求,既有“城市文化微旅行”“人文行走”“老洋房巡游”“上海书展一日游”等日间项目,也有连续举办22届的德国啤酒节、上海动物园蝴蝶展等促进夜间消费的活动。 跑好优质均衡的文化发展长跑 8月21日,长宁区召开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中期推进会,对示范区创建推进情况进行总结,同时谋划、部署示范区创建冲刺年的工作任务,以更高质量推进示范区创建各项工作。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首先要有高质量的文化设施。长宁区具备完善的公共文化场馆与配套,有10个市级场馆、6个区级场馆、10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0个社区图书馆、20个社区影视厅、15个民营美术馆博物馆、22个城市公共空间、183个居民区综合文化活动室,以此构成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实现全覆盖。目前,区属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为19.75万平方米,人均面积达0.28平方米,高于上海市平均水平。 长宁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中共长宁区委副书记、区长顾洪辉表示:“长宁区拥有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我们要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目前,长宁区在推动长三角公共文化服务及旅游区域联动发展,创新搭建公共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平台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今后仍要以创建工作为重要抓手,打造文旅融合的长三角新样板,构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推动长宁公共文化服务‘优质+均衡’发展。” 近期,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组建督查组,对长宁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进行了中期督查,督查组对于长宁区示范区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巡视员王玮表示,长宁区已基本完成示范区创建规划的要求,探索了一些具有示范效应的创新举措,希望继续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未来的公共文化服务,深度聚焦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性、多样性和精准度,在制度创新、跨界融合方面形成具有引领作用和推广价值的经验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