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的第二站,来到了长宁区虹桥街道的古北市民中心,并在3楼老年助餐点同居民热情交谈,仔细看了大家餐盘中的食材,询问饭菜可不可口、价格贵不贵、对社区便民服务还有什么新要求。当晚的点点滴滴,成为了虹桥社区居民这些天热议的话题。中午11点刚过,老人们一边从电梯里走出,一边笑着说道:“好香啊!闻着就饿了。”就是在这个老年助餐点,百余位社区老人吃出了家味道,吃出了幸福感。 1986年,上海第一个大型高标准国际居住区古北新区兴建,1996年6月,古北设立了全国首个涉外居民区“荣华居民委员会”,同年居民区党总支也正式成立。如今,荣华居民区有44个自然小区,居住着来自近50个国家和地区的3.3万居民,境外人士约占51%,俨然是一个“小小联合国”。 想要治理好这个多元化国际社区,服务成了打开居民心门的“金钥匙”。坐落在社区东侧的古北市民中心,面积约2500平方米,自2013年9月启动以来,目前月平均接待服务6000余人次,是集事务受理、生活服务、文化交流、社区共治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便利、温馨、精彩、融合“市民之家”。随着上海逐渐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去年开始,虹桥街道对老年助餐需求展开新一轮调研,并响应古北地区居民需求,今年,市民中心内老年助餐点正式启用。 市民中心飘出饭菜香 一走进老年助餐点,就可以看到小黑板上工整地写着每天午餐、晚餐的主菜。据介绍,老年营养餐一套包含一大荤、一小荤、一素、一汤、一主食,仅需18元,每天提供午餐和晚餐两顿,每顿两种套餐,无论是爱好清淡口味还是浓油赤酱,这里都可以品尝到。据长宁区“人工智能+餐饮”企业熙香的工作人员介绍,为了做好老年助餐,企业内部专门设立一个7人研发团队,并在团队内配备1位营养师,根据时令季节和老人需求,定期研发制定菜单。 考虑到老年人的身体情况,午餐和晚餐的搭配也经过细心考虑,工作人员表示:“午餐会更丰盛些,晚餐则偏向于清淡和易消化,主食就会以小米粥和面条为主。同时充分考虑民族特性,每天都会提供非猪肉的大荤。”此外,出于安全考虑,还会避免出现刺多、小骨头多的鱼、肉类食材。用餐居民表示:“我们都是从开设就来吃,这里口味好、搭配好,吃着香,心里甜!”吃着热腾腾的饭菜,老人们赞不绝口。目前,这里每天要服务140余位老人。 老年助餐做出智能化 国际化社区里的老年助餐,既“接地气”,又添加了“黑科技”。据工作人员介绍,这里的每一份老年餐都是通过自主研发的“机器手臂”和智能化配餐系统进行制作,全智能化操作实现后台无人工,这也为未来提供更广范围的老年助餐供应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除了餐食制作外,订餐流程也紧跟潮流。除了一部分居民主动到居委会登记外,大多数居民都是通过线上微信群交流,每天工作人员会在群里发布订餐小程序,只要在当天晚上6点前登记完毕,第二天就可以到这里来享受美味。订餐、取消,轻轻一点就能完成。取餐时,还支持微信、支付宝等多种电子支付方式。 社区居民吃出人情味 因为每天在同一时段过来用餐,很多居民也因此成为了朋友,还没落座就开始热情地打起招呼,唠起家常,一个小小的老年助餐点也因此成为了居民沟通交流的新平台,居民邻里中的温情也延伸到工作人员中。 一位工作人员透露:“前些天降温,我有些咳嗽,没想到一位经常来这里用餐的阿姨主动向我推荐食补方子,提醒我注意身体,让我特别感动。”老年助餐点拉近了邻里关系,增强了社区凝聚力,让和谐的睦邻关系成为社区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下一步,虹桥街道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嘱托,进一步建好居民家门口的“美好生活服务站”,进一步提供更优质的生活便利和为老服务,让老年人更好地享受养老政策和养老资源。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需求,拓展社区老年助餐点的建设,通过集中供应、配餐、共享等方式,争取在2020年前逐步实现区域覆盖。同时探索“移动餐车”、“互联网+助餐”等新型服务方式,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生活在虹桥的老人更有幸福感和获得感。 服务时间: 工作日11:15-13:00,17:00-19:00 服务地点: 古北市民中心(富贵东道99号) 三楼老年助餐点 报名方式: 凭有效身份证件到虹桥街道各居委会老龄干部处接待登记 咨询电话:228507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