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彩虹下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9月2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重读《背影》,重温世间真情

文 郭小东

“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是初中时读过的,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背影》。没想到,能有幸在“不惑”之年重新拜读。青春年少时读它,只是觉得这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散文。虽然也按老师的要求,反复阅读和背诵,但终因少不经事,而未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当时读它,觉得不就是买几个橘子嘛,没觉得有什么特别和感动。更是体会不到其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深沉的父爱。直到多年后的今天,经历了一些人,一些事,特别是当自己亲身经历过一些和《背影》中所述相似的情景时,才深切地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内心感受,真切地感受到那种仅存于父子之间的那种无私的、震撼心灵的爱!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一篇传世名篇。文章写的是作者离开家乡,去北京求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并替他去买橘子的一个片断。文中最令人动容的是,详细刻画其父为给他买橘子,不顾自己肥胖的身体,艰难地在站台爬上爬下时的背影。作者并没有笼统地写父亲对自己的爱,只是用朴素的文字,精准地表达父亲各种“不放心”里,藏着的深沉的爱。

众所周知,母爱的表现往往会直观、具体一些,也常常能用文字语言进行描述。而父亲对儿女的爱,往往很难用言语来表达。通常只是只言片语,一个眼神,抑或是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传递给我们深深的父爱。

我的公公,是新中国的第一代高级工程师。自从我嫁进家来,印象中他似乎永远穿着一件兰色的卡机布的中山装。里面的白衬衣,虽然补过,但也是干干净净。公公是我所见过的性格脾气最好的老年人。话不多,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家里,都是任劳任怨。无论谁有怨言,报怨下,他都嘿嘿一笑,忙着一人解决问题,以至于我会误以为公公无所不能。

看到朱先生写的父亲的 “背影”,我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公公的“背影”——一个人骑着老年代步车的背影。从公婆知道我怀孕后,公公担心我上下班坐公交车不安全也不方便,便把他的小三轮车座位垫上软垫、装上雨蓬,天天载着我上下班,风雨无阻。单位上的同事,都戏称为我的“专车”。有时天气不好,让公公不要来接我了,可到了下班时,伸头一看,总会看到公公已骑着小三轮在外面等我了。想想当时还会报怨几句嫌麻烦,公公总是嘿嘿一笑说:“天气不好,更不放心。”遇到大雨看不清路的时候,公公就下来艰难地推着车前行,我想下来减轻下他的负担,他担心不安全,让我坐稳,他艰难地推着车子继续前行。就这样,我一直享受这个专车待遇直到孩子出生。待孩子出生后,公公又把他的人力三轮车换成了电三轮车,依旧载着我和我姑娘东奔西跑。公公吃力地在前面骑着,我们在后面安逸地坐着,就这样一年又一年,公公的背影从原来的厚实挺直,慢慢地变得有些弯曲,头发也从原来的花白变成了银白色。虽然艰辛劳累,但他总是无怨无悔的。那时,我们也好像习惯了公公这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默默无言地付出。直到现在重读《背影》后,才情不自禁地忆起早已离我们远去的父亲!

掩卷深思:爱,并不一定如长江之水般,汹涌澎湃;有时,只是如清泉般地涓涓细流。我想,公公对我的爱,对我们全家人的爱,正是如此:如清泉般,绵远流长。悄无声息地,流淌在我们的心间。公公,早已远去,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我们无法挽留。惟有敬告天底下那些父母依然健在的读者朋友:珍惜父母在世时的每个时刻,因为也许一个转身,就是永别!

重读《背影》,重温人世间最无私,最纯粹的爱!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虹桥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