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7个故事,见证新中国成立70年来虹桥镇的巨变。 厚重的历史书,即将翻到2019年10月1日。70年前的这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华民族发展从此步入了新纪元。 70年披荆斩棘,70年波澜壮阔,70年春华秋实,中国社会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跟着时代的步伐,虹桥镇经济社会各个方面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虹桥镇推出了“70年·7人谈”系列报道,通过7个故事,讲述了虹桥镇在养老、医疗、住房交通、文化、创业环境等方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期我们刊登的是出生于1949年的蔡国荣一家的养老故事以及出生于1959年的汪伟荣所见证的虹桥镇医疗变迁的故事。 从『有』到『优』,养老服务So easy! 新中国同龄人一家三代体验虹桥镇养老服务的发展 老有所养,一直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理想目标。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人的养老方式、养老观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虹桥人,1949年出生的蔡国荣见证了父母和爷爷奶奶辈辛劳一生的“养儿防老”;见证了虹桥镇第一个养老院的建成……窥一斑而知全豹,处一隅而观全局,从新中国同龄人蔡国荣讲述的一家几代人的养老故事中,我们看到的是整个虹桥镇养老发展的变迁…… 口述者 蔡国荣 虹桥镇人,1949年出生在虹桥镇虹五大队,现居住上虹新村小区。 奶奶和父亲: 养儿防老,辛劳一生 1949年,虹桥镇虹五大队的蔡家迎来了第一个孩子,因为与新中国同龄,一家人都引以为荣,父亲就给孩子取名为“蔡国荣”。 这,就是我,一名新中国的同龄人。 在中国人的固有观念里,养老是家庭事务。“养儿防老”是村民们最普遍的想法,因此每家每户都会生养很多孩子,特别是要养儿子。以我家来说,在我出生后,陆陆续续有了四个妹妹。 那时,我们家和叔叔家合住在三间平房里,当时由于我爷爷已经过世了,父亲和叔叔商量后,决定奶奶就住到叔叔家里。因为,我们家有七口人,叔叔家是五口人,住房条件相对好一些。奶奶有时还得给叔叔家带孩子,这样更加方便些。说到带孩子,那个年代没有特别的要求,不用上学前班,也不用赶场子一样的去各种特色班,只要孩子能吃饱,饿不死就行了。我小的时候,就经常帮着父母亲照看妹妹。 印象中,父亲身体不好,有哮喘,常咳嗽。那时候医疗水平有限,只能吃一种叫麻黄素的药缓解病情,看着他咳嗽,我们只能干着急。也是这个原因,农田里的活父亲干不动,只能在培育秧苗的场子——秧苗地里干活。秧苗地里的活比较省力,但工分(报酬计量单位)也少。有时候病情发作了,只能停工。别人每个月能做30个工,父亲只能做20个,平均下来一家七口每个人一个月的生活费只有10块钱,日子过得紧巴巴。 14岁从虹桥小学毕业后,为了增加家里的收入,我就没有继续上中学,直接在生产队的农田里干活,参加劳动挣工分。那时候,一个大人一天能挣10分工,一个月能挣40块钱,而我一天只能挣2.5分工,一个月不到10块钱,但也算是贴补了家用。 上世纪70年代,父亲彻底干不动活了,只能在家休息。家里的顶梁柱倒下了,妹妹还小,生活的重担一下子落到我的身上。当时,我还是20多岁的小伙子,有的是力气,并没有觉得有多苦,只是觉得自己在家里的作用更重要了,得养活父母和妹妹,不能让他们挨饿。到了1979年,乡里有了农民退休政策,规定男的退休费是每月17块5毛,女的每月是15块5毛,父亲得知后便向生产队提出申请,每月能拿到10块钱的退休费,家里窘迫的状况改善了不少。 可惜好景不长,每个月10块钱的退休费,父亲只领了一年多就病逝了,去世时只有54岁。更悲伤的是,父亲去世后没几年,奶奶也去世了。奶奶和父亲,一生辛劳,没享过儿女的福。每每想到这里,我总是很心酸,如果他们能多活几年就好了,至少可以让我多孝顺他们几年。母亲: 居家养老,过上了好日子 庆幸的是,母亲一直活到现在。今年,她已经是95岁高龄的老人,一生吃了不少苦,到了晚年,耳不聋眼不花,身体还挺棒,过上了好日子。 我的母亲,1925年出生在虹桥镇虹二大队。由于房子在日军入侵时被烧毁,母亲一出生就借住在她的叔叔家。20岁时,同村的父亲家来提亲。原来,这家的老爷子(也就是我的爷爷)生了重病,想给儿子娶亲冲冲喜,母亲就这样嫁了过来。 庄稼人家,没什么生计,好在家里有十几亩地,母亲嫁过来后成了主要劳动力。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忙地里的活,一干就干了几十年。随着我们兄妹渐渐长大,母亲才开始清闲了些,干活的工钱都自己留着,口袋里也开始有钱了。 1984年,虹桥镇开始征地。最早被征收的大队,每个村民每个月的退养费是75元;1993年,轮到我家所在的虹五大队时,退养费增加到了150元/月;1999年,生产队全部撤销了,土地没有了,村民每月只需要等着领退养费就行,母亲也在这时,算是彻底退休了。 休后,母亲每个月养老金有2000多,还有各种补贴:一个月300元的退养费,300元的交通费,一年1500元的旅游费,300元的生日补贴……吃穿用度都不用愁。“钱都花不完,年轻时候多苦啊,谁能想到老了会有今天这样的好日子呢。”母亲常常这么对我说。 现在,母亲的晚年生活过得多姿多彩。每天我帮她烧好饭,她吃过饭后,就会到小区里散散步,和熟悉的老伙伴们说说话。有时间,还和小姐妹们结伴去旅游。或是在附近农家乐转上一圈,或是去彩云之南玩个十天半月……让我很是羡慕,想着我退休后晚年生活,能和母亲一样就好了。 还有一点特别好,看病很方便。以前是农村合作医疗,生病了找村里的赤脚医生开点药吃吃。现在有个小病小痛,去社区医院配药就可以。从去年开始有了家庭医生,母亲身体有些不舒服,打个电话过去,医生就能上门提供服务,再没有了排队挂号的烦恼,解决了我们儿女们的后顾之忧。 叔叔婶婶: 社会养老,养老院受欢迎 以前,虹桥镇没有养老院,人们只能选择在家养老。 现在,大家的观念变了,选择到养老院居住的老人越来越多,我的叔叔婶婶就曾在虹桥敬老院住了好几年,虽然与母亲这般传统居家养老有所不同,但也是新的体验。尤其,可供选择的养老院也越来越多。虹桥敬老院、龙柏敬老院是公办敬老院,鸿泰·乐尔之家养老院是民营养老院,另外还有一家民办养老院正在规划筹备中,每一家养老院的设施、条件都很不错。 记得上世纪70年代,虹桥镇政府部门来了一个徐书记,主抓经济建设。镇里的经济发展有了质的发展,大家的生活条件都好了,慢慢地便开始关注起养老问题。徐书记就提出建一个属于虹桥人的养老院的想法,每个劳动力出资50元来集资,虹桥人自己修建成了自己的养老院——虹桥疗养院。这就是虹桥敬老院的前身。 虹桥疗养院建好后,采用轮流体验的经营模式。打比方,疗养院有50个床位,一次只能住50人,但虹桥镇的老人有好几百人,就只能分批体验。当时,母亲就去那里疗养了好几天。据她说,条件很好,吃喝全都免费,临走时还发了纪念品。 到80年代后期,镇里出资对疗养院进行扩建,轮流体验的模式也发生了变化。以收费的形式收住老人,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养老院。不过,在大家传统的观念里,孤寡老人才会被政府安排到敬老院,有儿有女的谁去住?所以,最开始时没几个人住,后来才有不少人入住。我的叔叔和婶婶直到近两年年纪大了,每天需要去医院挂水,出行不便,才搬了出来。 自己: 多元养老,安度晚年 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我儿时的生活,就一个字:苦。 那时候真穷,一件衣服老大穿了给老二,老二穿了给老三,一直传下去。父母亲更加拮据,一件衣服要穿好几年,甚至十几年。记得1974年我结婚的时候,买了一件大衣,花了150元,在当时可是很大一笔钱,买回来都舍不得穿。因为,那时候一双猪皮的皮鞋,价格才7块多。 1979年以后,一切都好了起来。顷刻之间,什么都有了,衬衫、皮夹克……应有尽有,物质生活一下子丰裕起来,年轻人穿着开始讲时髦了,老年人也开始讲究生活质量。我在村里做主任时,就牵头办了三个老年活动室,为村里的老人下下棋、打打牌、喝喝茶提供了一个好场所。后来,搬到上虹新村小区居住并担任居委主任时,还组建了一支老年巡逻队,让退休的老人们每天在小区里巡逻,检查卫生和治安,发现问题,我们就立即整改。老人们有事干了,感觉自己有用了,心情就好了,晚年生活自然也幸福了。 有的老人,还在我们虹桥镇的老年学校报名参加了学习班,钢琴、画画、英语、书法……每样都想学一学,弥补他们曾经没有继续求学的遗憾。最重要的是,学习让他们很快乐。和同学们一起,可以分享学习心得,可以讨论学习内容,遇到不太明白的,还有老师给出指导,感觉一下子回到了青春时代,幸福得像花一样。 现任上虹居委副书记钱瑛介绍,目前,上虹新村居民区70岁以上的户籍老人共有546人,9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20多位。为丰富老人们的晚年生活,居委会设有“1站1校8室”。1站,指的是老龄站;1校,指的是老年学校;8室,指的是棋牌室、活动室等娱乐设施。社区里有个盲人戏曲沙龙,居委为团队提供活动场地;小区里有自发的读书班,老人们每月15号聚在一起,分享读书心得;居委还发掘了小区里喜欢种花草的居民,组织了一个花卉班……在虹桥镇,老人们的晚年生活,真是越来越精彩。在虹桥镇,“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不再是梦。 打通就医堵点,让患者省钱又省心 1959年出生的医务工作者讲述虹桥镇基层医疗体制的变革 完善医疗建设,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素来备受关注。虹桥镇,亦是如此。多年来,始终将不断完善医疗条件作为社区建设首要。如今,成绩更是喜人。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汪伟荣参与并见证了虹桥镇基层医疗的发展。看到了现在的基层医疗体制,已经构建了多层次、多样化、布局合理的服务体系,做实做优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医疗服务能力和效率“双提升”,把“医院”开到了居民的“家门口”,让看病就医不再难。 口述者 汪伟荣 1959年出生,目前在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验科工作 从等待来诊到上门就诊,变“被动”为“主动” 1980年,我开始从事临床医学检验工作。 1995年,我从湖北回到上海,来到了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验科工作至今(原虹桥镇卫生院)并将于2019年11月退休。 原先,我是在一所二甲医院工作,所以刚去工作时,觉得虹桥卫生院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医院只有吴中路一个门诊点,虹桥的老百姓看病集中在这一处。而且房子建于上世纪80年代,设施已显老旧,时不时会有停电现象。各科诊室的面积狭小,几个医生得共用一间诊室,病人看病时喜欢围着医生,大家挤在一起,就医秩序显得混乱。我所在的检验科当时有5个检验员,检验项目只有血常规、尿常规等很少几个项目。由于缺乏检测设备,化验基本都靠手工完成,工作效率和现在不可同日而语。 渐渐地,随着时代发展,我们医院也发生了许多变化。除了吴中路总院之外,增设了万源和龙柏两个分中心以及振宏、井亭、西郊等8个卫生服务站,医务人员也增加了不少。我们检验科现在就有14个检验员,分散在总院和两个分中心,几个点都可为患者完成采样和检验工作。还同时开设了3个家庭医生工作室,便于虹桥镇居民就近到各分中心或卫生服务站看病、配药、做治疗,接受一些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一有身体不适就跑到吴中路总院来了。 最重要的,我们医院有几个卫生服务站还建在了社区邻里中心,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接受基本的诊疗服务。比如,有的家庭医生工作室就设在小区居委会内,每周定期在工作室为签约居民提供代配药、健康咨询、体检报告解读、举办健康讲座,以及社区出诊服务等医疗健康服务,尤其是高龄老人。 举个例子,老旧小区里居住着不少高龄老人,他们大多数人的子女不在身边,出门看病极为不便。特别是住在高楼层、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几乎不怎么出门,有个小毛小病的,也不及时去看。自从我们家庭医生走进了社区,老人们以往的就医“阻碍”不见了,医生会上门出诊,检查老人们的身体健康情况,给出治疗建议。 就医不再如同“打仗” 近年来,老百姓普遍反映看病方便了,但对社区医院医生的水平或者社区医院提供的诊疗服务还不满意。所以说,只有让群众对社区医院的各个方面都满意了,才能留住病人,不用事事都往大医院跑,各级医疗资源也就得到合理利用,分级诊疗才能真正实现。我们医院在这方面就花了大力气,优化就医流程,提升服务能级,改善了就医环境。 以前患者来医院看病像“打仗”,患者本人或家属需要早早到医院排队挂号,然后把病历卡排放在医生桌子上,依次等候就诊。看一次病,依次经过挂号、看病、划药价、付款、取药等数个环节,最少排5次队,还不包括化验、拍片做检查等候的时间,基本上看好病已经是中午了,患者也身心俱疲。 另外,医生书写病历、处方都是手工操作,字迹潦草没办法分辨,甚至有可能会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不同的医生翻看以往就诊记录,无法看到有效信息记录,很有可能耽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间。 现在不一样了,为了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医院逐步实现预约挂号、预约就诊、预约转诊,优化就医流程;为患者建立电子病历、健康档案,完整记录患者的身体状况、病情发展和就诊用药记录,为医生治疗用药提供有力依据,也让医生的医疗就诊更规范。 具体来说,挂号可以通过“闵行捷医平台”在手机上完成网上预约,患者到了预约时段来医院看病,无需提前排队等候,付款也可以通过手机进行网络支付;在候诊区不必担心有人插队,有“电子叫号系统”按挂号先后顺序叫号就医;就诊期间,医生可以通过“全科医生工作平台”调阅患者健康档案和以往就诊、检查、配药等相关记录信息,能帮助医生更好的掌握患者的病情,从而提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以一名刚出生的婴儿举例,从出生开始,医院就为他建立预防接种档案和儿童保健档案,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都会有人员给家长提示。每年,我们医院还会去幼儿园、小学,上门开展儿童预防保健工作,对肥胖、超重、贫血等影响儿童青少年发育的疾病,及早发现和干预。前段时间,我随医疗队赴云南开展援助服务,有一段时间不在上海。记得有一天,手机上收到消息,提醒我小孙子要做例行体检了。因为之前家里是我负责这个事情,忙起来的时候就忘记了,医院提醒我后,我就立即通知家人带孩子去做体检。 说实话,现在医院的服务真的很贴心,时时刻刻关心我们居民们的健康。 先进医疗设备减少误差 最重要的一点,还属现在老年人可以免费体检了。 作为政府实事工程项目,虹桥镇65岁以上的常住居民和60岁以上的户籍居民,每年可以参加免费体检,体检的项目包括大便隐血、肝肾功能、血脂、血糖、腹部B超、胸片等。这样,对于社区常见的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通过“筛-诊-治”体系,能够及早发现及早管理和治疗。此外,妇女妇科病普查等针对特定人群的健康检查覆盖面越来越广,各类人群的身体健康状况都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去医院体检,肯定是要给钱。有些经济条件不太好的老年人,为了省钱,就不去体检,错失了就医的最佳期。现在好了,每年体检前,社区里的居委会工作人员会早早通知每位老人,确保他们知道准确的体检周期,及时去体检。虽说老年人免费年度体检使得我们检验科的工作量激增,差不多占到全年工作量的三分之一还多,不过看到老人年开心的笑脸,我们还是非常欣慰的。 正是这样,我们基层医院的医疗设备也越来越先进。以往因为先进设备购置成本比较高,一般只有上级大医院才能负担得起。近几年,我们虹桥社区卫生中心加大了先进医疗设备器械的配置力度,检验科每年都在更新添置检验设备。这也使得检验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比如血常规等这类最常规的检验项目,以往落后的“三分类”法就被更先进的“五分类”法取代,减少了误差,病患等化验报告的时间大为缩短。尤其,检测项目也日益丰富,包括甲状腺、肿瘤等检验都可以在这里做,检验结果在上级医院也被认可,患者再也不需要跑去大医院排长队了。 不过,大量的先进检测设备被应用到日常检验工作中,但并不代表检验科的医务人员工作变得轻松。源头上,采集样本时流程是否规范就会影响检验结果,各种试剂可能被污染或者失效,机器也可能会出现问题…… 我们便更加注重日常工作中的质量控制,每天来到实验室首先做的就是全面检查设备、试剂,确保仪器正常运转,试剂处于可用状态。上级部门每年会安排两次飞行检查,平日监管部门的监督力度没有丝毫松懈,这些都是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因为,我们检验科的医务人员和病人接触只在采样环节,临床医生完全依据我们给出的检验报告作为诊断依据,可以说双向的交流比较有限。出具检验报告时必须要慎重,特别留心一些指标异常的患者,与临床医生紧密沟通,做必要的提醒,形成准确的临床诊断。这不仅是对患者负责,也能提升我们自身的业务能力。 所以,现在季节转换时,门诊就诊量呈现出了下降趋势。以前最忙的时候,我一个上午要做100多个血常规检验,如今可能一天都达不到。总的来说,虹桥镇居民越来越注重健康,更加注重日常的预防保健。 在汪伟荣眼中,提升了患者就医体验,提供了更周到的医疗服务,是这些年虹桥镇医疗条件不断发展完善的结果。它,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就诊、配药;它,从居民出生就有专属的“医疗顾问”,按时提醒各种保健事宜;它,还不断引进先进设备,减少了检查结果误差,让居民们的身体健康得到了及时治疗。未来,它还将有更多无限发展。依托信息化建设,为不同需求的患者提供个性化医疗服务菜单。更将提供餐饮、健身、视听等服务,让看病的过程更温馨、更舒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