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身边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9月2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从虹桥镇“飞”往大西北 白衣天使保障航天医疗服务

□记者 刘皓

8月9日下午,上海火车站来来往往的旅客络绎不绝,火车带着大家去往各自的目的地。

闵行区虹桥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徐丽丽是众多旅客中的一位,她将从这里出发,代表中心前往位于大西北的航天发射基地承担医疗保障服务。

闵行区全科医生与航天的近距离接触源于2018年闵行区卫健委党工委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党委签署的合作共建协议。根据协议,区卫健委将组织医务人员赴发射基地开展包括健康讲座、健康咨询、慢性病管理以及食品安全监测等共建服务项目。

徐丽丽就是被派遣至航天基地的医务人员之一。从8月到10月,整整两个月,她将为航天发射基地的科研人员的健康保驾护航。

出发前一天依然坚守岗位

8月8日上午10点半,出发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徐丽丽依然坚守岗位。早上8点准时到诊,到现在已经看了49个病人。吃过午饭,她像往常一样利用休息时间跑家庭病床,做日常查房访视。

徐丽丽是80后,2014年8月经招聘进入虹桥卫生服务中心。在中心领导眼里,徐丽丽有干劲、有技巧,工作出色,“在年轻医生里出类拔萃”。

虹桥镇共有33个居委,包括徐丽丽在内中心共有29名家庭医生,这意味着每个家庭医生要对接一到两个居委。徐丽丽对接的是振宏、锦华两个居委。住在梅陇的她,每天早上5点起床,6点左右出门,6点45已经到了虹桥镇的病人家中查床、测血压、血糖。8点准时到医院开诊,中午11时30门诊结束,匆匆忙忙扒一口饭后继续跑社区,有时候忙得没时间吃饭,就啃一个苹果。

8月份的高温天,拎着医疗包,顶着烈日,到了居民家中,听诊器已经被晒得发烫了。下午1时30,赶回医院继续坐诊,一直到下午4时30分……这就是徐丽丽每天的工作状态,也是中心每一个医生的工作常态。

不怕苦不怕累,做事有技巧,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小姑娘的努力,中心领导都看在眼里,前往航天发射基地承担医疗保障服务的担子,交给她挺放心。

“这样的机会,我很珍惜”

7月17日中午时分,徐丽丽到病人家中随访刚回到科室就被同事叫住了:“丽丽,书记找你!打了你电话没人接。”“书记这么着急打电话找我有什么事呢?”手机正好没电自动关机,错过了书记的电话,徐丽丽有些惶恐,赶紧来到书记办公室,敲门进去一看,院长也在,徐丽丽的心里更忐忑了。

院长和书记和蔼地招呼徐丽丽坐下。“丽丽,中心有个任务交给你。”便把中心决定选派全科医生到航天基地医疗保障的事情,一一告诉了她。这是好事嘛!徐丽丽一听,心里放松了下来。“毕竟是去两个月,时间比较长,你一个小女孩,怕不适应。”书记让徐丽丽考虑考虑后再回复。

也对,航天基地距离上海一千多公里,气候干燥,一切都是未知的、陌生的,可能遇到种种困难。

徐丽丽是个山东姑娘,她是不害怕吃苦的。“我爸从小告诉我一句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而且我从未去过太原,这样的机会,一般人还不一定有,我很珍惜。”她在心里已经暗暗做了决定。

这天晚上,徐丽丽打电话回家,爸爸鼓励她: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好好珍惜。有了父母的认可,她更加笃定了。

第二天一早,徐丽丽就给书记回话了:服从组织安排。

“好好工作,保重身体,等你归来”

从8月到10月,意味着将在“朋友圈”消失两个月。对于徐丽丽来说,她不仅要快速融入新环境,更要适应封闭式的生活节奏。徐丽丽是个爱热闹的人,这些对她来说都是不小的的挑战。

在火车站,同事们都来为她送行。徐丽丽和大家一一拥抱道别。“好好工作,保重身体,等你归来。”出发前,中心领导对她说了这12个字,这是中心的领导同事们的心声。

踏上火车,徐丽丽更多的心情是期待。“这是一次全新的、非凡的、难得的体验,必将成为我生命中难忘的一段记忆。”

8月19日是第二个中国医师节,徐丽丽在航天发射基地度过了这个属于自己的节日。从选择做一名医护人员的那一刻起,她就时刻践行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此次前往航天发射基地承担医疗保障任务,她进一步理解了这十六个字的沉甸甸的份量。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虹桥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