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彩虹下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10月3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记忆中的农田时光

文 周剑云

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虹桥80后,在成长过程中,也一步步见证了虹桥二十多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小时候一直玩耍的农田逐渐消失不见,记忆中大部分的童年快乐时光也是在农田的玩耍中度过的。

自我懂事起,由于白天父母上班,寒暑假时就在爷奶的照顾下玩耍,农田成了我最大的“游乐园”,蝌蚪、癞蛤蟆、蚯蚓、蟋蟀、知了、金龟子、蚱蜢都成了我的天然“玩伴”,特别是蝌蚪,小时候捞了许多带回家里养,但是没过几天就翻肚子了,当时的我始终不明白缘由,所以之后每次都是捞了就放生;癞蛤蟆是我最喜欢抓的“宠物”,抓了以后放桶里,再挖几条蚯蚓,看着它瞬间吃下,有时阴雨天能抓到好几只,可以看着它们比谁跳得远;知了抓起来更有成就感,先要做好一个长杆袋兜,循着声音看准时机套住,有时候还会将蝉分给小伙伴们;对于金龟子,我们喜欢用绳栓住放着飞,比谁飞的高飞得远;蚱蜢最多也是最常见,杂草丛里抓住后就开始像动物学家般地研究起来......如今这些小时候的欢乐现已不再有,而我对往事依旧怀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看到虹桥一幢幢厂房、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从虹桥新泾港桥飞速地辐射到全镇,村宅里的小路陆续变宽,村宅的格局快速转变,农田慢慢地消失,厂房一幢幢出现,村宅里的房子开始变高变大,许多外来务工者开始进到村宅里租住,这是经济快速发展的一种体现。

上海的发展定位决定了虹桥的发展定位,由以前以种菜基地为主的农业陆续转变为以商用物业租赁为主的经济形态,更高的全镇生产总值极大地提升了全镇百姓的生活水平。以前一下雨,泥泞的小路出行不便,公共交通极少,去一次人民广场就是进一次城。而现在,则是便捷的公交、地铁,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想去哪里散心就可以说走就走......虽然农田已经不在,但取而代之的是各色现代化的建筑与相得益彰的绿化、公园,更是虹桥百姓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

当前的虹桥正逐步蜕化为一个“宜居、品质、国际”的新虹桥。随着经济水平日益提升,虹桥镇党委、政府适时提出的“美丽虹桥”五大载体、五大工程,正是为建设更好、更美的虹桥而设立的,我由衷地感到幸运。记忆中的农田时光是美好欢乐的,但现在和未来的虹桥也是令我充满欣喜和期待的,我为自己是虹桥人而自豪。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虹桥镇